2003年以来,随着国际原油价格不断走高和国内能源价格上涨,有机中间体、黄磷、液氯、甲醇等农药生产原料价格明显上涨,农药企业生产成本持续上升。但自2005年一季度后,化工原料价格自高位回落,同时农药价格受成本推动而有所上升,国内农药行业盈利能力开始回升。
历史上,我国农药产业政策相对宽松,行业进入壁垒低,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状况严重。全球8家主要农药跨国公司的销售额占全球农药销售总额的80%左右,而我国农药生产企业近2000家,即使上市公司中农药类产品销售收入最大的也仅占全国销售收入的3%左右,行业集中度甚低。这导致国内农药市场无序竞争,直接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单一农药企业经济实力差又导致新药研发投入低,整个行业始终处于产品同质、压价竞争的恶性循环中。
从国际农药产业发展规律看,行业利润正在由制造原药向成品制剂和销售渠道转移,同样1吨草甘膦除草剂,国内企业以原药形式出口仅能获得不到3万元的销售收入和几千元的毛利。这导致我国农药产量虽然占全球的四分之一,但销售额却不足全球市场的十分之一。但同时,国际上普通品种农药生产向低生产成本和环保成本国家转移成为趋势,国内农药厂商若能在此轮国际产业转移中获得较大市场份额,其规模实力及盈利能力可望在短期内获得快速提升。
在国家建设新农村战略等一系列政策引导下,我国农药行业未来五年面临良好发展机遇,但良好的外部环境只是提供了一种可能性,农药行业获得新生的主导因素还在于行业和企业的内部改造。另外,自2007年1月1日起,国内将禁止使用甲胺磷、甲基对硫磷、对硫磷、久效磷、磷胺等五种高毒有机磷农药。这五种农药及制剂的使用量占农药总使用量的25%左右,此类品种的退出将为新型低毒环保农药留下很大的替代空间,在短期内为一些有实力的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和市场份额提供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