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来草暖泥土香,又到一年“3·15”。
每到这时,我们的心总是沉甸甸的。因为,我们的案头总是会摆上一些假种子、假化肥、假农药横行乡村,坑农害农的案例;我们总会为一些农民那么盲目,那么无助,那么柔弱,甚至显得那么可怜而五味杂陈。
据《中国经济时报》报道,去年全国农资打假行动共查获假劣农资2.96万吨、假劣农机具4.05万台(件),捣毁制假窝点95个,共为农民挽回直接经济损失10.65亿元。具体到我省,2010年发生在吕梁文水、临汾隰县、太原小店等地的销售假冒“先玉335”劣质种子案,给农民造成的经济损失之大,对社会产生的影响之广,至今仍让人心有余悸;而省质监局刚刚公布的抽监结果显示:近期我省化肥、农药抽样合格率分别仅为63.3%和56.7%……这些数据和事例再清晰不过地表明:现在只是“农资市场有人管”,要达到“假劣农资无处藏,农民利益有保障”,我们与制假、售假还必须做好打一场持久战的准备,还有一段艰辛的路要走。
今年的“3·15”主题是“消费和民生”。主题的定位映射出:保护消费者的权益,就是保障和改善民生。俗话说的好:有收无收在于种,收多收少在于肥。农业生产资料的真假优劣,直接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农资:我们如何远离假冒伪劣?这是一个不能绕开的现实问题,不折不扣也是一个农村社会的民生问题。当前,农资综合直补、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一系列民生工程和惠农政策的实施正让农民投身农业生产如沐春风,但也为少数利欲熏心的农资生产和经销商“混水摸鱼”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幸运的是,农业部等九部门日前联合部署开展2011年全国农资打假专项行动。与此同时,省农业厅也及时出台《2011年全省种子打假工作方案》,彰显出打假维权大家干、查处假劣不手软、护航春播保增收的信心、决心和力度。
“消费和民生”口号的提出,强调改善民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强调消费维权是扩大消费需求的重要手段。从这个意义上讲,今年农资市场的打假治劣,保护农民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让农资最大限度地给力“三农”,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无疑会增添“与时俱进”的色彩,我们也必将给予更多的关注。
惟愿,农资市场监管 “众人拾柴”,不要“搞行动”时“雨点大”,行动过后“无雨点”。惟愿,农村市场不再是农资的“销废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