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还不宜放开肥价”
中国氮肥工业协会秘书长 刘淑兰
如果现在就放开化肥价格,同时取消化肥企业享受的各项优惠政策,至少会带来两个后果。
一方面,取消化肥企业享受的铁路运输、计划内天然气、中小化肥企业电价,以及尿素企业免征增值税等优惠政策后,中小化肥企业的成本将增加350元/吨以上,气头化肥企业的成本将增加300元/吨以上。在成本骤然加大的情况下,众多气头化肥企业和中小化肥企业将难以为继,不得不改产、减产甚至停产,使整个化肥行业受到重创。国内化肥市场将会由现在的供大于求演变为产不足需、供不应求。
另一方面,维持正常生产的化肥企业必然会因成本增加和国内化肥的供不应求大幅提高化肥价格。目前化肥占我国农业生产成本的35%以上。化肥价格的大幅上涨,必然增加种粮成本,挫伤农民种粮积极性,甚至会把国家近年来各种惠农政策带来的好处全部吞噬,引起粮食减产、供应紧张、价格上涨等严重后果,使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
因此,我个人认为,依中国的实际,目前还不宜放开化肥价格。而应在继续给予化肥企业诸多扶持政策的同时,限制国内化肥价格使其不至大幅波动。至于怎么扶持化肥企业,则应继续探索新的更切实可行和令各方都能接受的办法。
“既然限价就该给优惠”
中原大化集团副总经理 刘进修
中国农民收入低,对包括化肥在内的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承受力有限。因此,我们完全赞成国家为促进化肥生产、保证化肥供应、稳定化肥价格而采取的限制化肥出厂价、提高化肥出口关税等一切调控政策。但也恳切希望国家能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督促有关部门和企业切实落实国家给予化肥企业的优惠政策。
以中原大化为例,公司正常生产所需天然气约3.8亿~4亿立方米/年,但自2005年以来,计划内天然气一直不足需求量的60%。为把这些宝贵的天然气全部用于化肥生产,公司先后投入巨资对三台燃气锅炉实施“煤代气”改造,节省了大量天然气。但近年来公司天然气供应反倒愈发紧张。从去年11月至今,公司供气量更只有需求量的40%多,化肥装置的负荷只能维持在50%以下。企业安全生产尚难保证,又如何实现高产稳产、确保春耕化肥供应?我们也想利用计划外天然气作为补充,但目前工业用气价格高达1.5~1.85元/立方米,按吨合成氨消耗1000立米天然气和吨尿素消耗570千克合成氨计算,吨尿素仅天然气成本就超过1000元,完全成本则超过1750元/吨,而目前尿素最高出厂价只有1725元/吨,企业如何承受?
国家既然为确保国内化肥价格平稳,限制了化肥出厂价,而且限价的一个重要理由就是给予了化肥企业诸多优惠政策,那么,就理应把既定的各项优惠政策落到实处,而不是反复强调企业的支农义务。化肥企业有没有支农义务?有!但说到底是企业,要自负盈亏,要面对市场竞争等方方面面的考验。当企业严格按照政府限价政策销售化肥时,其实是在替政府履行支农义务,那么政府就应不折不扣地落实各类优惠政策,让企业有利可图。否则,当企业都为尽“义务”而使生产经营陷入困境时,化肥产量和供应量必然减少,反过来又会推动化肥价格的上涨,加大国家对化肥市场的调控难度。
“越优惠越不公平,只有放开”
陕西渭河煤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 尹润生
从化肥产业的长远利益考虑,化肥价格完全市场化十分必要。尤其是近两年来,国内化肥产能产量持续大幅增加,使得除钾肥外,氮、磷及复合肥均已实现自给并已供大于求,为化肥价格市场化改革创造了良机。起码不用过分担心放开化肥价格同时取消优惠政策会给国内化肥市场带来太大冲击。化肥说到底是一种商品,既然是商品,其价格高低就应取决于供求关系。随着国内化肥产能产量的继续大幅增长,测土配方施肥的大面积推广,以及缓控释肥的逐步推广与应用,国内农用化肥需求增长将会放缓,供大于求的局面会加剧。此时放开化肥价格,取消化肥企业的优惠政策,虽然化肥生产成本将大幅上涨,但在总体供大于求的制约下,其价格不会暴涨。
况且,目前的优惠政策使不同企业苦乐不均。气头化肥企业享受着计划内天然气,原料成本较煤头企业低250元/吨以上(指尿素);中小化肥企业享受着电价优惠,电价较工业用电价格低0.2元/千瓦时以上;相对而言,大型煤头化肥企业成了“冤大头”,同样在执行国家化肥出厂限价政策,却没能享受优惠原料和优惠电价政策,存在事实上的不公平竞争。这对促进节能减排和化肥行业健康发展是极其不利的。因此,我们希望国家加快化肥价格市场化改革的进程,为不同规模、不同原料路线的化肥企业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和机会,提升我国化肥产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和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