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行业标准/缓控释肥料》标准将于10月1日起实施,将使中国1000多家化肥生产商面临考验,本报记者就此独家采访了农业部副部长高鸿宾。
记者:推行“缓控释肥料”新标准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高鸿宾:先解释一下,“缓”即缓慢释放,“控”即控制释放。它作为一个行业标准,实际上是一种农业清洁生产技术。现在,我国有1000多个化肥生产企业,其中中小企业的数量和氮肥的产量,双双超过7成,而我国目前的氮肥吸收利用率仅为35%,这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土壤环境质量。所以,新标准的意义在于通过标准的制定,达到节能减排、降耗增效的目的。
记者:技监、工商以及农业部门,对农资监管一直很严格,这次出台的行业标准,对化肥市场而言是规范的作用大,还是洗牌的作用明显?
高鸿宾:所谓“洗牌”,实际上是新标准对一个行业的再次规范。从这个意义上说,二者并不矛盾,但需要说明的是,肯定有一些达不到标准的企业面临压力直至被淘汰。所以由发改委、农业部、科技部等支持的这个标准,其核心作用就是要推进企业优胜劣汰、环境改善和降低生产成本。
记者:新标准出台前,有许多厂家都声称自己能生产控释肥,这个行业是否带有垄断性?
高鸿宾:缓释肥真正热起来是最近两年。现在市场上有的叫缓释肥,有的叫控释肥、长效肥等,不一而足,各种叫法使市场有点乱,这也是我们制定标准的主要原因之一。我们都说,中国用9%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但是这9%的耕地,却是依靠超过世界30%的化肥做的支撑。所以我们花了很多力气,力求在化肥的生产和使用上,实现良性循环。
记者:缓控释肥是个新东西,大面积推广有没有困难,其推广成本由谁来承担?
高鸿宾:这是应该考虑的。这个问题应该从它的外部成本和外部效应来分析。在推广中,如果外部效应是负效应,应该由企业来承担;反之,则由社会来承担。目前看来,缓控释肥的价格相对较高,你卖给农民,但是外溢效应是降低环境成本,而这个环境成本不应该由农民承担,应该由社会来承担。社会是谁?第一是消费者,第二是政府,你不可能向消费者征收环境成本,所以,国家应从公共资源里面切出一块,作为资助推广的成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