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25日,全国农技中心在江西省召开了全国中晚稻病虫发生趋势会商会。会议总结了早稻及单季稻前中期病虫发生情况,分析会商了中晚稻主要病虫发生趋势。预计中晚稻病虫害将偏重发生,发生面积10.4亿亩次,比2006年增加2000万亩次。其中,虫害以迁飞性害虫为主,呈严重发生态势,发生面积7.3亿亩次,比2006年增加2000万亩次;病害以稻瘟病、纹枯病为主,属中等发生年份,发生面积3.1亿亩次,与2006年基本持平。
一、 早稻和单季稻前中期病虫发生概况
目前,我国华南和江南早稻已基本收割完毕,西南、江南、长江流域、东北大部中稻处于分蘖末期-孕穗期,早稻及单季稻前中期水稻病虫以迁飞性、钻蛀性害虫和流行性病害为主,南方大部稻区发生较为严重,全国主要病虫发生面积6.3亿亩次,其中虫害发生4.7亿亩次,比2006年增加23.6%,病害发生1.6亿亩次,与2006年持平。表现为:一是“两迁”害虫迁入早、峰次多、迁入量大、发生范围广,田间发生为害重。其中,大部份稻区稻飞虱发生期比常年提前20天左右,华南、江南和西南早、中稻区大发生,田间数量之大为近年同期罕见;当前江南北部、长江中游中稻区已达防治指标,长江下游、江淮等单季晚稻区虫口密度上升较快,褐飞虱比例偏高,全国发生面积1.7亿亩次,比2006年同期增加40%以上。稻纵卷叶螟在华南、江南大部和西南中东部偏重发生,近期江南中北部、长江流域和江淮稻区蛾卵量急剧上升,全国发生面积1.4亿亩次,比2006年同期增加近40%。二是钻蛀性害虫冬后基数高、发生面积大,部分稻区发生程度重。二化螟总体发生程度虽较2006年有所下降,但江南、长江中游大部和西南北部稻区仍达大发生标准,全国发生面积1.4亿亩次;三化螟大部发生较轻,发生面积2430万亩次。三是水稻流行性病害发生为害总体与2006年相当。纹枯病大部稻区偏重发生,略重于2006年,发生面积1.1亿亩;稻瘟病除西南局部稻区偏重发生外,大部稻区偏轻发生,发生面积2300万亩次,轻于2006年;长江下游、江淮稻区因传毒介质灰飞虱虫量大、带毒率高,水稻条纹叶枯病呈大流行态势,发生面积2720万亩,经防治后得到有效遏制。
二、 中晚稻主要病虫发生趋势
根据当前水稻病虫发生情况,结合水稻生长、品种布局、气象条件等因素综合分析,预计中晚稻主要病虫将严重发生,发生面积10.4亿亩次。其中,虫害以“两迁”害虫和水稻螟虫为主,发生面积7.3亿亩次,比2006年增加2000万亩次,病害发生面积3.1亿亩次,与2006年基本持平。
(一)水稻害虫
稻飞虱在江南、西南、长江中下游、江淮及华南稻区大部大发生,发生面积3.3亿亩次;稻纵卷叶螟在江南、长江中下游、江淮大部及西南东部大发生,华南大部偏重发生,发生面积2.3亿亩次;二化螟在江南、长江中游、西南北部和东北部分稻区偏重发生,其他稻区中等发生,发生面积1.3亿亩次;三化螟在华南、长江中游沿江和川西局部稻区中等发生,其他稻区偏轻发生,发生面积3800万亩次。
(二)水稻病害
稻瘟病在西南、东北部分及江南、华南局部稻区偏重发生,发生面积6500万亩次;纹枯病在全国大部稻区偏重发生,发生面积1.7亿亩;水稻条纹叶枯病在长江下游、江淮稻区中等发生,华北、东北局部稻区呈上升趋势,发生面积2100万亩;稻曲病在江南、长江流域、西南和东北部分稻区有偏重流行的可能,发生面积5400万亩;白叶枯病等细菌性病害在沿海、沿江(河)稻区可能发生较重。
三、预测主要依据
(一)病虫残留基数及当前发生情况
一是“两迁”害虫残留虫量高,当前发生严重。华南、江南早稻迁飞性害虫发生严重,残存基数高。当前中稻和单季稻种植区稻飞虱虫量普遍偏高,接近或超过大发生的2006年同期。西南、江南、长江中游单季中稻区,经防治后近期大部分稻区又达防治指标,部分稻区百丛高达2000-4000头。江南北部、长江流域、江淮大部迁入期比2006年提早15-20天,迁入量和褐飞虱数量高于2006年,是近10年来最早、最多的一年,目前大部田间百丛虫量在500头以上,江南北部、长江中下游已有50%以上的田块超过了防治指标。6月下旬后期以来,江南、长江流域、江淮及西南东部稻区普遍出现了稻纵卷叶螟迁入峰,迁入量高于大发生的2003年同期,部分地区持续10天以上亩蛾量超过1000头,目前田间亩残留虫量一般在3000头以上,高于2006年同期,且蛾、卵量仍呈上升趋势。二是水稻螟虫残留基数较2006年同期有所下降,但部分稻区仍维持在较高水平。经有效防治,江南、长江中游、西南北部等水稻螟虫重发区,大部亩残留虫量为1000-3000头,比2006年减少20%以上,但仍达中等以上发生指标,长江下游、江淮稻区大部田间虫卵量及为害率均较2006年同期有所下降。三是流行性病害近期扩展蔓延较快。目前西南、东部稻区稻瘟病开始进入发生盛期,部分地区扩展流行较快,局部出现了急性型病斑;随着水稻进入生长中后期,田间小生境适宜,纹枯病在大部稻区扩展蔓延迅速。
(二)稻田生境有利于病虫发生为害
我国大部稻区水稻主栽品种以粗秆、大穗型为主,生长量大、田间郁蔽,同时单、双季稻混栽面积大,栽插期、生育期不一,桥梁田较多,有利于病虫害发生和辗转为害,并将导致迁飞性害虫在稻区间出现多峰型连续迁入过程,防治难度加大,为害加重。大部水稻品种对病虫抗性差,穗期生长阶段相对较长,东北稻区水稻主栽品种比较单一,有利于水稻病虫害特别是稻瘟病、稻曲病发生和流行。
(三)气象条件对多数病虫发生较为有利
6月份以来,我国南方大部地区出现了多次过程性强降雨天气,长江流域“梅雨”期偏长、雨量偏多,虽对水稻螟虫发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十分有利于水稻迁飞性害虫的迁移和繁殖为害,也利于水稻纹枯病等病害的发生扩展。目前“副高”偏强、偏北,有利于其控制区江南北部、长江流域、江淮稻区“两迁”害虫迁入和水稻螟虫发生为害,但对上述稻区病害流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副高”北侧和西南侧出现的对流天气,可能导致东北和西南稻区降水偏多或出现高湿天气,有利于迁飞性害虫的迁移和稻瘟病等病害的发生流行;据气象专家分析,江淮、长江中下游、江南稻区秋季温度偏高的可能性较大,有利于水稻迁飞性害虫和螟虫发生为害;夏秋季有4~6个热带风暴或台风在我国登陆,对迁飞性害虫和细菌性病害发生流行有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