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改革开放以来,化肥企业基本上是周期性变化的,三五年就会出现一个高峰或者低谷期。处在高峰时期,化肥企业都在忙着扩大规模,可谓万马奔腾,市场不需要整合;而等化肥市场出现低谷时,整合力度就要加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化肥企业整合是始终存在的。通过整合,一批无竞争力的企业和产品被逐步淘汰出局,从而理顺化肥市场供求关系。而综合各方面情况分析,经过连续几年的蓬勃发展,山东化肥企业2006年基本度过了这一轮的发展高峰期,新一轮整合将在2007年初露端倪。 据有关部门统计,山东尿素总产量突破1000万吨大关已经为期不远。山东2006年新增尿素产能203万吨,与年初相比增幅达31%。而到今年年底,山东还将形成185万吨的产能,这当中尚未包括正处于规划、设计阶段的项目。同时,山东周边的河南、河北等省新增产能势头同样强劲,一些尿素企业正在扩产。因此山东省明后年尿素供大于求的局面将十分严重,化肥行业整合加速是不可避免的。 据调查了解,化肥产量供大于求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由于国际石油、天然气价格近几年来连续上涨,使煤化工比较效益提高,适逢“十一五”开局,几乎所有产煤省份都把煤化工列为发展重点,从而使大量的社会资金流向化肥原料产地,大量新建装置投入建设或列入规划,从而不断加快化肥供求关系的改变。二是近年来随着化肥市场价格不断回升,一批中小化肥企业取得了较好的效益,但和大的化肥企业相比,仍然不占主导地位,他们担心国家取消优惠政策后被市场逐步淘汰,所以在市场形势较好时想方设法扩建,加快向大型企业过渡。这在煤炭产地和国家粮棉主产区的化肥企业中表现尤为突出,今明两年新增化肥产能主要由这一批企业扩建形成。三是去年以来国家酝酿改革化肥流通体制,欲放开化肥价格,取消优惠政策,由补贴企业改为直补农民。在这种情况下,不想退出化肥领域的企业纷纷致力于扩能和降低成本,通过填平补齐提高企业产量以求生存,从而加剧了全行业的产能过剩。 从目前情况看,在这次化肥行业整合中,山东虽然作为化肥大省,但已经明显感到严重的挑战。在资源上,山东氮肥以煤为原料生产,每年从山西运无烟煤600多万吨,近两年煤炭涨价使山东化肥企业受到巨大冲击,全省原料煤平均进厂价从2003年8月份的458.38元/吨猛涨到了2006年底的700多元/吨。而磷肥企业原料也主要来自外地,供应矛盾越来越突出,不但价格上涨,还要面临云南、贵州、湖北磷资源就地加工消化,无商品磷矿资源可购的困境。在企业规模上,山东由于缺少煤炭和矿石,化肥企业均由中小企业发展起来,缺少骨干核心企业。现存的57家氮肥厂按能力划分,年产合成氨20万吨以上的占14%,10万~20万吨的占21%,6万~10万吨的占21%,6万吨以下的占44%。从产品结构看,重复产品多,精细化程度低,产品链不明显,发展循环经济基础不扎实。从整体看,山东省缺少龙头骨干企业,缺少航母式的大型企业集团。在市场竞争力上,近年来一些企业发展主要依赖国家对化肥企业的优惠政策,国家如果取消优惠政策,山东化肥企业将受到巨大冲击。今年实施煤电联动之后,山东化肥企业平均综合电价每千瓦时涨了4分,按每吨尿素耗电1000千瓦时计算,成本增加240元;按50%的化肥通过铁路运输计,铁路运价放开后,每吨尿素成本增加30元左右。以上两项合计成本上升270元,成本上涨使这些企业处于保本微利运行状态。如果取消优惠政策,增加的270元成本将完全由企业来承担,这在产严重大于销的情况下,那些成本降不下来的企业将因亏损而陷入转产或停产的被动局面。 化肥市场化是必然趋势。在没有原料优势的情况下,山东化肥企业只能发挥自己的市场优势、技术优势和管理优势,找准自己的位置,不断寻求新出路,在年初就应早行动、早准备,抓住机遇,尽快发展,迎接整合大潮的考验。
作者:胡玉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