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大学首创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小麦化学杂交剂“BAU-9403”。既可用于杂交小麦制种,又可用于育种研究。与国外正在推广的同类产品相比,具有诱导小麦雄性不育效果好,化学结构简单,合成简便,生产使用成本低,单位面积用量低等优势。 8月26日,以李正名院士为主任、于振文教授为副主任的专家组鉴定认为,这项具有完整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成果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农业大学化学杂交剂研究组,由陈万义、黄铁城教授提出研究课题,并组建跨学科(化学与育种)研究小组,从事化学杂交剂的仿制和应用研究。
90年代初,在陈万义、王道全、张爱民等教授的支持下,在国家“八五”科技攻关专题基金的资助下,开展了“新化合物的合成和诱导小麦雄性不育活性的筛选研究”,并于1994年发现了具有优良诱导小麦雄性不育的化合物。
经安全环境评价表明,“BAU-9403”化学杂交剂属低毒农药品种,田间残留试验表明,在植物中无残留。科学家说,对蜂、鸟、鱼、蚕等环境生物安全;其原药和10%乳油已分别获农业部农药临时登记。
药效试验表明,对于大多数小麦基因型,在雌雄蕊分化期至药隔期喷施约0.75kg/hm2剂量的“BAU-9403”,去雄率大于95%,对雌蕊的可育性无影响。
2000年至2003年他们与河北新兴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分别在国家“九五”和“十五”科技攻关专题基金的资助下,先后完成了BAU-9403中试生产研究及其70吨/年规模的产业化开发。其中,“BAU-9403”及其中间体吡喃酮的合成方法,分别获得中国发明专利授权。
利用这种技术,中国农大先后筛选了约250余个杂交小麦组合,在北京、山东、江苏等地获得一批性状优良的优势组合。由协作单位山东农业大学与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共同利用“BAU-9403”选育成功的小麦杂交品种“山农杂1号”,还进入制种试验、生产示范和区域试验。2002-2003年获山东省高肥甲组预试第一,2003-2004年获山东省高肥甲组区试第一,平均亩产达546.97公斤。
研究表明,“BAU-9403”用于部分小麦基因型的制种技术已趋成熟。
目前,在山东等地用此化学杂交剂,已进行了一定规模的杂交小麦制种,所得杂交种生产示范后,增产效果明显,表明“BAU-9403”作为杂交小麦的育种工具已完成全部研究工作。并在全国数个省市开展了应用技术研究。为利用“BAU-9403”进行小麦杂交制种的产业化打下了基础。
据王道全教授估算,全国十分之一小麦播种面积(约4千万亩),如果推广杂交小麦,需100万亩小麦制种面积及70吨“BAU-9403”原药。药剂的经济效益约为2000万元/年,制种业的经济效益约为1亿元/年。同时,可增产小麦200万吨,带动一个百万亩的小麦杂交制种产业。
■相关链接
上世纪50年代首次提出的“化学杂交剂”概念,是采用化学杂交剂育种,它具有亲本来源丰富,程序简单的优点。在化学杂交育种技术中,化学杂交剂既是核心也是难点。性能优良的化学杂交剂应具有很强的选择性和去雄活性,其对作物的雄性不育率应大于95%,而对雌性器官的可育性没有或基本无影响。这种苛刻的要求,使化学杂交剂在作物制种领域发展十分缓慢。目前,国际上出现的性能符合上述要求的化合物,只有“Genesis”、“SC-2053”以及中国农业大学研发的“BAU-9403”获准推广。它的原药通用名为“苯哒嗪丙酯”,制剂10%乳油商品名为“哒优麦”,均于2002年7月经农业部农药检定所审查批准,获得临时登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