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全省各地植保站监测调查结果,结合历史资料、栽培、气象等条件综合分析,预计今年我省玉米螟将偏重发生,发生程度不均衡,重点发生区在中、西部玉米主产区;发生期接近常年,成虫羽化盛期相对集中,大部分地区约在7月中旬。
预报依据:
1、虫源基数回升,冬后存活率稍高。去年秋季扒杆调查,全省有43个县份百杆越冬活虫量高于40头,较上年多6个县份;有11个县份高于100头,较上年多2个县份。玉米螟百杆越冬活虫量全省加权平均为75.8头,较常年低38.3%,处于我省历史较低水平,但较上年增加12.8%,仍较大幅度的高于40头的防治指标。今春调查冬后存活率全省平均为86.44%,较上年下降5.7%,高于常年0.6%。
2、化蛹羽化进度接近常年,期间死亡率较低。据各地扒杆调查,至7月初,二代区肇源、肇州、泰来越冬幼虫化蛹率接近100%、羽化率达到80%、死亡率平均为28.7%,化蛹羽化进度略快于常年同期。一代区越冬幼虫化蛹率、羽化率、死亡率调查,肇东分别为61.63%、30.5%、18%,双城分别为57.6%、24.2%、23.2%,鸡东分别为69.1%、38.2%、10.9%,北林33.3%、11.1%、5.6%,化蛹羽化进度基本与常年持平。总体看,今年各地化蛹羽化进度接近常年同期,化蛹羽化期间螟死亡率全省平均为18.7%,与去年及常年比分别下降3.6%、31.8%。
3、作物长势与气象条件无不利影响。近期我省多高温少雨天气,玉米生育进度加快,玉米生育期基本与玉米螟发育进度吻合。另据省气象部门预测,7月份全省平均降水量略少,平均气温正常略高,对玉米螟发生为害无不利影响。
综合分析,今年玉米螟虫源基数回升,存活、发育较好,预计大部分地区发生程度将重于去年,一些玉米螟基数较高、玉米长势较好、雨水适中的地区将造成较重为害。为此,各地要高度重视玉米螟的防控,加大田间调查监测力度,及时发布防治预报,对预计高于防治指标的地块,指导农户适时采取防治措施有效控制玉米螟为害。
防治建议:
一、诱杀成虫。玉米螟化蛹高峰期,在玉米秸秆垛周围设置投射式杀虫灯或投射式杀虫灯上加挂性诱芯,每天晚9时至第二天凌晨4时开灯,诱杀玉米螟成虫。
二、放蜂治卵。根据玉米螟化蛹羽化和田间落卵调查结果,在玉米螟落卵期间,田间释放赤眼蜂2-3次,每次间隔10天左右,每亩地每次放两点,总放蜂量15000头。
三、防治幼虫。玉米心叶末期,利用自走式高杆作物喷雾机田间喷洒生物药剂BT(苏云金杆菌)粉剂25克/亩(50000UI/毫克),防治幼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