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9.18%,20年来我国一直处于经济高速增长阶段。1991年-201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长达到10.18%。2008年爆发全球经济危机,至今全球经济体仍在结构调整解决的过程中。这20多年,也正是我国农业高速发展阶段。
经济发展首先要满足国民的温饱需求。2013年我国粮食产量达到6.02亿吨,实现粮食产量“十连增”;人均粮食442.37公斤,平均每人每天1.21斤粮食,粮食自给率不足90%。2013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将 “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跃升为2014年经济工作六大任务之首,粮食安全被提升至2014年国家一号战略。面对人口寿命延长,生育政策放开,耕地面积有限,土壤肥力下降,农业劳动生产率偏低等问题,未来年我国粮食需求量增长将高于国内粮食生产量增加,自给率可能继续降低。为此,国家高度重视粮食单产水平提升。目前,我国小麦、水稻和玉米的单产水平已经高出世界平均水平,但科技创新能力仍需提高。
在过去20多年,我国化肥工业发展对粮食单产水平增长功不可没,化肥被称为粮食的“粮食”。由图1所示,我国粮食单位面积产量与化肥产量呈现高度正相关性,两者相关性系数达到0.92;2004年至今,我国每年粮食产量平均增长3.43%,化肥产量平均增长6.31%,化肥产量增速是粮食产量增速的1.84倍。自2008年至今,我国化肥产量年均增速进入3时代,2013年我国农用氮、磷、钾化肥产量为7036.96万吨。我国粮食生产依靠“大水”和“大肥”,实现了连续性增长,未来这条路很难继续走通。
我国耕地面积不到全世界总量的10%,但化肥施用量接近世界总量的1/3。我国稻田氮肥施用量比日本和韩国多20%。我国农用化肥单位面积平均施用量达到434.3千克/公顷,是国际安全上限的1.93倍。化肥过度施用导致土壤酸化严重,重金属含量增加,有机质单一,土壤肥力下降,周边水体富氧化等一系列生态问题。2005年开始,国家下发财政资金补贴和深化技术服务,走进基层、推广测土配方施肥,该方法较传统施肥减少化肥用量10%以上。农业部表示,2020年实现我国化肥用量零增长,我国化肥工业必须加速集约化发展步伐。
农业经济发展,新型肥料成本与传统肥料差距缩小,农民开始重视费用-效益比,缓控释肥、微生物肥、冲施肥、专用肥等新型化肥被农民认可和接受。全球对农药化肥残留和食品安全风险关注增加,绿色概念引入农业,推动了新型肥料进一步发展。新型肥料契合了农业发展的新形势,在经济价值高的作物和农业集约化、规模化生产的区域,具有明显的效益优势。传统肥料支配的市场结构正在瓦解。
土地贫瘠或边远山区农民撂荒现象严重,主产粮区农民因进城务工而不断压缩农业种植面积或三季改种两季甚至一季等做法,都在减少传统化肥的需求量。通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打破平均承包经营小块土地的格局,以“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为主要形式,组织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小块土地耕作变成了规模农业,以科技服务、社会化服务和机械化配套,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实现中国现代化农业发展。
2013~2016年,北美恢复或新增的尿素年产能力达560万吨,中东将有360万吨/年尿素释放,南美、越南、印度等国家将计划增加尿素合计520万吨/年,沙特及摩洛哥等国家将计划新增磷酸二铵合计450万吨/年;预计2016~2017年全球氮肥、磷肥将总体呈现供大于求状态。相比廉价的页岩气或油田伴生气,中国氮肥高成本不具备竞争优势,海外市场格局也在进行着新一轮调整。
21世纪是中国化肥产业快速发展阶段。新能源利用,土地制度改革,居民消费观念变化,施种技术发展等都在冲击着传统肥料市场。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我国化肥工业面临产能过剩、需求量增速下降,需求主体变化,节能减排环境保护,产品科技升级,海外市场竞争加剧等诸多挑战。2014年我国氮肥陷入全行业亏损局面,氮肥和磷肥产量同比下滑,化肥行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我国化肥工业已经结束了产能快速扩张粗放式发展阶段,步入了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新里程。未来5年,我国化肥行业将处在新旧阶段调整过渡时期。传统肥料企业可以通过尝试兼并重组增加规模,煤化并举,产品多元化,科技创新,提升基层农技服务,销售模式转变等方法应对新形势下的挑战,当然也需要政府在土地制度改革、户籍改革、金融改革、国企改革等方面释放春风,帮助化肥产业完成变革洗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