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热门:春耕 化肥行情 尿素价格
首页 > 农药市场 > 正文

寻找中国农药行业发展出路


农资网 2012年7月4日 11:14 【
关键词:农药
    当前,传统农业正在向现代农业逐步转变,传统分散式的小农经济将逐步被淘汰,土地的流转及因之而兴起的现代农业经营模式将是农业发展的趋势。在此背景下,农药产业要抓住发展机遇,迎接新的挑战,紧紧围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民持续较快增收”两个目标,进一步健全法制建设,优化产品结构,以市场监管、农药残留标准体系建设、风险评估技术为抓手,走协调、稳定发展的道路。

  一、当前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形势和任务

  农药产业的发展,必须紧紧围绕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目标任务,顺应当前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大形势、大背景,这是农药产业发展的基础。

  按照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十二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总体要求,当前,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主线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动农业生产由粗放型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由数量扩张向数量质量效益并重转变,由分散经营向适度规模经营转变;农业农村经济的根本任务是把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首要目标,把促进农民持续较快增收作为中心目标;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市场竞争能力,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主攻方向;推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本要求;强化政策、科技、装备、人才、体制5个方面支撑,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保障。

  按照促进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的目标,“十二五”期间,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6亿亩以上,粮食产能要稳定在10600亿斤以上,而农药“虫口夺粮”,是保证粮食产量、减灾保产,促进粮食产能提高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当前农药产业发展的现状、机遇和挑战

  (一)现状——农药产业取得长足发展和进步

  一是农药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截至目前,高毒农药品种所占比重下降至3.6%,高毒农药使用量从 2007年的30%左右下降至目前的10%以内。农业部正在着手实施新一批高毒农药禁用工作,准备停止一批高毒农药的登记受理,高毒农药淘汰步伐将进一步加快,中低毒高效、安全、环保农药品种已成为市场主体。二是农药市场秩序进一步规范。近年来,农药市场秩序得到了连续好转,农业部今年的3次监督抽查产品合格率都在86%左右,较上年又提高了3.5个百分点。三是农药进出口迅速增长。自2005年以来,我国农药进出口逐年增长,去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进出口贸易金额有所下降,但今年的出口总量和出口总金额均恢复增长。据海关数据显示,2010年1~10月份,农药出口总量98.59万吨,同比增长 12.9%,出口总金额39.08亿美元,同比增长10.6%。

  (二)挑战——当前农药发展中新老矛盾相互交织

  一是农药产能过剩仍在加剧。今年1~10月,我国化学农药原药累计生产223.5万吨,比去年同期增长 21%,行业整体产能过剩,从今年的监测数据来看,农药价格虽然有小幅回升,但是幅度不明显,总体上行业效益没有明显好转,农药行业面临兼并重组、优化产能、产品结构调整、资源整合等诸多挑战。二是农药安全性要求越来越高。目前,消费者对于农产品中农药残留的“零容忍”态度,使得农药在满足病虫害防治、保障粮食丰收的同时,其安全性越来越受到关注。因此,农药企业的生产、经营理念,质量全程控制机制,农药使用者的用药水平,行业相关各主体社会责任意识等,还需要不断加强。三是农药制假行为更加隐蔽。 2010年农药质量抽检中,蓄意造假、违法添加其他农药有效成分的样品占8.0%,占不合格样品的 57.5%,与去年相比增加了0.5个百分点。在农药质量总体提高的同时,假农药所占的比例也在提高;非法经营、制假售假更加隐蔽,增加了查处难度。四是农药违规使用难以禁止。我国现有的分散式小农生产方式,农民安全用药水平较低,决定了农药不合理使用、违规使用在相当长时间仍将存在。从今春海南豇豆检出水胺硫磷,到最近北京检出福建乌龙茶含有三氯杀螨醇,都是限用农药被违规使用。

  (三)机遇——农药产业的 “十二五”,是充满前途的5年

  一是农药刚性需求不会改变。中国是农业大国、人口大国,粮食安全问题始终是治国安天下的首要问题。要在有限的耕地上生产更多的农产品,离不开农药防治作物病虫害保障粮食丰收的巨大作用。二是中国农药企业充满活力。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农药生产和出口国,已经说明众多中小企业在成长,国家农药工业腾飞的基础在增强。随着国家产业政策推动兼并重组的步伐加快,广大企业苦练内功,重视自主创新,这种活力会更加猛烈迸发出来。三是国家政策为农药发展提供坚实保障。《农药产业政策》的出台,《农药管理条例》的修订,均表明国家农药管理政策、法规环境,正在引导农药行业发展的大方向,必将有力推动“十二五”农药行业又好又快发展。

  三、“十二五”农药管理的目标与工作重点

  “十二五”农药管理工作的基本思路是,以推进农药管理科学发展为核心,以转变农药管理方式为主线,以保障国家粮食生产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为目标,强化政策、技术、人才保障,推进法制化、科学化、标准化、信息化管理,全面提升风险管理能力、应急处置能力、技术评审能力、信息服务能力、国际合作能力。力争在 5个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农药管理法规体系建设。出台《农药管理条例》,完善配套管理规章和管理制度。各省根据实际情况,完善农药管理地方法规。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比较完善的农药管理法规体系。

  ——农药管理队伍建设。省、地(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建立农药管理专门机构,县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明确机构负责农药管理工作,建设职责明确、分工合理、运转协调、联动高效的农药管理队伍。

  ——农药管理能力提升。加强农药管理部门软硬件建设,农药登记、质量检测、残留标准制定、农产品农药残留检测、农药市场打假、农药使用指导等技术能力全面提升,管理手段显著加强。完成7000项农药残留标准、3000项农药产品质量标准制修订任务。

  ——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高效、低毒、低残留、环境友好剂型农药产品大幅提升,达到产品总数的50%。生物农药、植物源农药登记比例明显提高,达到产品总数的8%。经济园艺作物等小宗农作物上登记品种基本满足病虫草鼠害防治需要。

  ——农药监管取得进展。农药产品质量抽检合格率提高5个百分点,标签合格率提高5个百分点,农药生产企业、经营企业100%纳入监管范围,假冒伪劣农药重大案件查处率达到100%。种植业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升。蔬菜、水果、茶叶等鲜食种植业产品中农药残留例行监测合格率要分别稳定在98%、99%、 98%以上,不合格样品中禁限用农药残留检出率降低到2%以下。

  十二五期间,要紧紧围绕农药管理工作的目标和任务,加强和完善农药登记制度建设、强化市场监管和技术支撑能力建设、加快农药使用监管建设。

  四、协调发展是农药行业健康稳定的关键所在

  协调发展是农药行业的希望所在,是关乎未来农药产业健康稳定的关键,农药行业的根本出路是协调发展。分析整个农药产业链,管理部门、生产企业、产品创制、农药市场、农药供应等各个环节都是在矛盾、对立、协调、统一中不断发展。总结和梳理他们的关系,可以概括为“六个协调发展”。

  一是管理部门和农药企业间的协调发展。管理部门和企业在行业中处于不同的位置,发挥作用的角度和切入点不同,从某种意义上讲,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是对立的、矛盾的,但其目的是相同的、统一的,都是为了整个行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因此要创建和谐的农药管理环境。

  二是农药生产和供应间的协调发展。近年来,农药行业一直遭受着供大于求的困扰,行业效益整体下滑。企业竞争无序、行业不自律,非理性的增加产能一时间成了农药行业普遍关注的问题。目前,农药产业产需协调发展,是解决农药供应矛盾的必由之路,是行业长远健康发展的选择。

  三是农药大企业和小企业间的协调发展。目前,整个中国农药行业都在期待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大企业、大集团来领军国产农药市场,但是不可忽视的是,小企业一样充满活力,中国农药产业几十年的发展中,众多农药中小企业快速成长,他们始终是中国农药工业发展的基石,希望的所在。因此,农药大企业和小企业的协调发展,是国内农业生产的重要保障、国家农药工业腾飞的基础。

  四是国外企业和国内企业间的协调发展。目前,跨国农药公司已经把中国作为国际化经营战略的重要目标和潜在市场。农药进口额每年以20%的速度增长,国外企业给中国市场带来了优质的农药,也给中国农药行业带来了不小的冲击。同时,中国农药出口势头强劲,中国农药生产优势已经初步形成。因此,以“合作、交流、学习”为基础的协调发展才能达到共赢和进步。

  五是专利农药和非专利农药间的协调发展。在一段时期内,仿制产品更经济,随着近年来生产方式的变化、种植理念的变化和种植综合成本的考虑,创制产品、专利产品越来越受欢迎。非专利产品和专利产品各有优势,我们要关注农药产品的专利问题,鼓励任何形式的产品创新,协调好专利产品和非专利产品的关系,保证专利产品向非专利产品的平稳过渡。

  六是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间的协调发展。中国不仅是农药生产大国,还是农药出口大国,2008年以来,中国年农药出口量突破 100万吨,然而,出口量的增速与出口金额增速不一致,农药在全球采购中保持竞争力的代价,是价格的一压再压,利润空间的萎缩和牺牲。我们要寻求一种合理的发展方式,认真思考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平衡和协调问题,让中国农药走向世界的步伐更长远、更稳健。

  农业部农药检定所所长 张延秋农业部农药检定所所长 张延秋

( 责任编辑:YanBO)
相关资讯
行情按地区分类
推荐信息
专题信息
热点资讯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在线投稿 | 免责声明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2004-2009©版权所有: 农资网,保留一切权利!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和建议,欢迎您E-mail至:ampcn#126.com
客户中心:0371-63563512 13903839098 技术支持:0371-63563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