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资产品事关国家粮食安全,是维系社会稳定、民生民情的特殊产业。虽然近10年来我国已经逐步将农资产业市场化,但是一系列的相关政策规定,依旧证明着一颗种子、一粒化肥在我国大农业背景下的特殊地位。随着市场化的进程,农资生产者和流通商已经不是单纯的买卖者,但凡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都要摸准了时代的命脉、政策的方向,站在社会大背景下透析大农业,及时调整、主动出击。用一位企业老总的话来说,就是眼光要放远、放长,而前提就是要站在一定的高度来看待行业。
如果不是所谓的高度,黑龙江庆丰集团将不会看到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大势所趋,不会打造克山大豆专业合作社,“肥粮套作”的新型模式不但保障了农资产品的稳定销售,同时完成构造农业全产业链的梦想;如果不是贵州开磷集团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关注土地集约化的大方向,也将不会与“北大荒”结成稳定牢固的合作伙伴,在饱受农资市场动荡的局势下依然“风景这边独好”;如果没有提早察觉到食品安全和土地休养将会成为国家对于农业实施的大课题,国内的生物有机肥企业也不会异军突起,在短短几年的时间内能够得到迅猛发展。
不过,企业需要站在一定的高度来审时度势,需要的不仅仅只是一种姿态与意识,要想真正实施起来更要将腰板俯下去,真正接近农民、感受民生,用自己的双手去“抚摸”中国数亿农民,去感受生长粮食的土地。毕竟,农资产品的真正意义是服务土地和农民,无论销售模式怎样创新,产品结构如何调整最终还要回归到大农业的范畴内。
记得一次笔者下基层走访,到了著名的蜜橘之乡——江西省南丰县,在即将丰收的果园里,某化肥品牌的农化服务人员穿梭在果树之间,他们顶着烈日检查果树的成长情况,确保丰收前的万无一失。这些农化人员很年轻,很多都是刚从学校毕业,就满怀对农业的远大抱负和热情加入这家企业,在打听后得知,此品牌并非本土,而是源于日本,价格也不便宜,然而果农们依然对其青睐有加。为什么?原来该品牌的肥料配方科学、品质优良,最适宜用在经济作物上,而且肥料身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他们所提供的售后农化服务,他们提供的“一对一”服务方式,并没有像国内一些企业农化队伍那样只是流于表面,而是扎扎实实地沉入田间,真真实实地贴近农民,果农只需一个电话,就有农化人员来到田间地头服务,再也不用像过去那样到处求医问药,消费者成了真正的上帝。
做农资,来不得半点忽悠,不是动动嘴皮子的事。不扎根基层,不游走田间,不体贴民情,做农资就是一纸空谈。再大的农资企业也要沉入基层,“农民坐着,我站着;农民下地,我跟着”,这是一个农资企业家的由衷感言,“农资人下基层转市场,若是裤脚没沾泥,脚底下不带回二斤土,这算不得下基层”。当然,这样说确实有些夸张,但是从中,我们看到了这位企业家对于扎实走基层、服务农民的工作真谛。
眼高手低现在多被引申为要求的标准很高,但实际上自己也做不到。但它的本意却是指做人眼界要开阔,目标要远大,做事情则要沉下心来,低下手来,脚踏实地的做工作。这与现在我们所倡导的农资理念刚好合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