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开局之年,面对国内外经济形势,如何应对农民朋友对农资的需求?县级农资经销商在网络建设和品牌选择以及配送服务方面还有哪些工作要做?面对农资市场竞争激烈以及低利润现状,他们的生存状态如何?近期,《中国农资》编辑特邀基层有关专业人士撰写文章,供县级农资经销商参考。
随着党中央、国务院多项惠农政策的出台,以及国家加大对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的重视,我国农业持续性发展得到了强有力的保障,但是,我国农业发展也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目前,国际粮食危机有进一步加剧的可能性,我国也面临着耕地面积逐年减少的可能性,为了减少不利因素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影响,这就要求以提高我国农业现代化科学种植水平和机械化耕作水平,加快土地流转的进程为总抓手,进一步整合、规范农资产品和农资市场,特别是县域内的农资经销商,应该认清行业环境和发展态势,坚持与时俱进,树立科学发展观,坚定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为今后的生存和发展积极寻求“科技为农”的新途径,加大投入,强化服务,培置强大的“服务三农”队伍。只有与时俱进才能夯实县级农资经销商的社会基础,赢得政府的关注和农民朋友的认可。
通过对县城农资经销商的运营情况、以及生存发展壮大的途径等进行浅析后,笔者总结出3条经验,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良效,共谋服务三农大计。
置之死地而后生
笔者现为山东省临清市邮政局物流分销公司的农技师,站在这个角度上纵观县域农资经销商(或品牌代理商)近二十余年的生存和发展。会发现其中不乏有经验的老农资供应商,也有“后起之秀”。老一辈的县域农资经销商大多是县级生资,农业“三站”分离出的专业人员,从供货厂家到配送网点,都是原乡镇供销社生资部或乡镇农技(种子)站的同行朋友,这些经销商所经营的网点往往从历史上积累了丰富的经济实力和客户资源,在阶段性时间内成为传统农资产品(如过磷酸钙、磷酸二铵、碳酸氢铵、尿素)的分销大户。但是随着农资高科技产品的研发推广与农村农技人才科普水平的提高,传统农资产品近几年销量逐年减少,老一辈经销商的生存发展空间也日渐萎缩。因此,一些明智的农资经销商开始向名牌生产企业靠拢,利用自身资金和网点优势与该企业展开区域合作。同时,把适合县域市场发展,具有市场潜力的产品做大做强,并通过辖区内农技、资金、网络优势的整合,加大推广系列化、连续性服务力度,抢占农业科技制高点,并制定长远的发展规划。有所为,有所不为,与时俱进,减少不必要的资金、人力损耗,背水一战,死而后生,才可能把农资事业做好、做大、做强。
夯实基础,搭建平台
近几年,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增多,农村经济获得快速发展等新特点,使得农村农资采购、农机操作等各项工作进一步向种田大户转移,由此而带来的一系列新情况。如打着农资服务的“幌子”下村销售假冒伪劣化肥、种子等农用产品,甚至“打一抢换一个地方”,最终是侵害了农民的利益,危及到国家农产品生产安全。国家每年的“一号文件”把支持县域有关部门(含供销、邮政)服务三农的网络建设当成重要工作,在工商、质检、农业有关政府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一批“万庄千乡”工程为“三农”的发展夯实了基础,塔建起服务平台,使供销、邮政成为县域农资分销主体,特别是邮政农资分销,其利用遍布城乡、村庄的服务网络。国家邮政、省邮政、市邮政农资分销主管部门与生产企业合作,采取加盟系列产品的有效质检登记等形式,从源头上杜绝了假冒伪劣农资产品进入网络销售,同时配合工商部门“红盾行动”,为“邮政三农服务站”建立农资进销账目,做到有据可查,降低了假冒伪劣产品流入市场的可能性。目前,仅临清区域的村级农资经销网络中,邮政站点数量已占据到30%以上,500个较大的行政村中加盟建立了160多个配送中心和村级站。每年每季分销不同农资品种150多个,丰富和满足了农民朋友的实际需求。
创新发展模式,强化服务意识
县级农资经销商必须走出“家族式”品牌代理的误区,在县域内整合农药、种子、化肥等方面的人力资源,加强县域农资经销商团队建设,使整体综合技能达到互补效应,同时,强化采购、配送、售后服务等“一条龙”发展模式,通过竞争逐渐淘汰县域内一些心术不正、坑农害农的不法经销商,纯洁县域农资经销商的整体队伍。
总之,作为县级区域的农资经销商必须以党中央、国务院的“三农”大计为指导,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并不断与不良行为做斗争,努力提高自身市场竞争力,逐步增强自身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把种田大户和农村科技人员吸引到自已周围,以服务优势、技术优势,让农民感受到实惠、科学、扎实、有效、方便。只有充分考虑到这些,并做好有关事项,才能把未来的县域农资经销工作做大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