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热门:春耕 化肥行情 尿素价格
首页 > 化肥市场 > 正文

概念炒作多过技术提升 缓控释肥饱受争议


农资网 2010年8月31日 10:32 来源:南方农村报 【

近日,有关于缓控释肥的新闻层出不穷:8月25日,国内缓控释肥龙头企业山东金正大集团正式上市;同日,“2010年中国缓控释肥高层论坛”在湖北武汉举行……原本并不受关注的缓控释肥一时间成为热点,颇受关注。

相关资料显示,我国缓控释肥料的产量从2000年的不足5万吨,发展到去年的产能近250万吨,产量60多万吨,一跃成为世界上缓控释肥生产和消费量最大的国家。然而,缓控释肥仍在业内备受争议。不少反对者甚至认为,由于技术仍不过关,目前缓控释肥只不过是在竞争激烈的化肥行业中一个被炒作的概念而已。

企业大多重在炒作概念

目前,全国声称能够生产缓控释肥的企业超过100家。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研究员石元亮介绍,目前整个产业有以下几个特点:品种齐全、技术参差不齐、炒作目的明显、产业化程度很低。

“国外有的技术,我们基本都有。”石元亮介绍,虽然国内缓控释肥产业化起步较晚,但与国外相比,在产品种类上毫不逊色。“但是在产品工艺以及技术层面上,差距却不是一点半点。”他举例说,比如树脂包膜肥料,不仅价位高,还面临二次污染的风险,其包膜材料的降解需要33年,而在技术上,也存在制孔技术差,导致不能陆续释放,而是一次性释放的缺陷,在工艺上也不能做到连续生产。即便是号称“技术上早已成熟”的包硫尿素,不少产品也存在包裹不严密,有裂缝的现象。

不少业内人士透露,目前市场上的大部分缓控释肥实际上是掺混肥(BB肥),即对尿素进行硫包衣,然后再与磷肥、钾肥进行掺混。这种掺混肥到市场上却摇身一变,成了戴着高科技光环的缓控释肥,其每吨价格也高于普通复合肥数百元甚至数倍,成为当前国内不少企业牟取暴利的幌子。这种肥料充其量只能对氮元素进行缓慢释放,无法使其它元素缓释或者控释。

据了解,即便当前有一些厂家推出的全包衣控释肥,虽然能够做到各种养分的缓释,但由于技术问题,仍存在能耗高、包衣率低、浪费严重等缺陷,市场推广并不理想。

也有业内人士认为,近几年国内缓控释肥发展迅速,主要是生产企业针对国内化肥产能以及市场过剩的现状,为了追求产品差异化的一种行为。为了赢得利润,各式各样的概念层出不穷,比如“缓释”、“控失”等等,但大多企业目前只停留在炒概念的层面,在科研技术上却难有真正的突破。

“目前踏踏实实做技术的企业没多少家。”石元亮直言,市场上缓控释肥产品的名称也是五花八门,如“长效缓释肥”、“智能肥料”等,但实际上大多数为勾兑肥料,而且其包膜氮的添加量仅占氮量的10-20%;此外,由于树脂包膜肥料价格高昂,市场上甚至出现以包硫或经过染色的尿素冒充树脂包膜肥料的现象。

高昂价格成为推广阻碍

事实上,推广缓控释肥很有意义。论坛上,不少专家的观点一致。

全国农技推广中心主任夏敬源指出,缓控释肥能够实现养分释放与作物吸收同步,一次性施肥即可满足作物整个生长期的需要,经济效益显著。他提供的数据显示,与常规肥相比,缓控释肥在作物等产量条件下节肥15%-20%;同肥量可增产10%-15%,最高达40%以上。肥料的淋溶损失和分解损失降低,肥料利用率提高10%-15%。

不过,在中国每年施用的化肥中,缓控释肥只有几十万吨,其比例非常小,目前还不算主流产品。专家认为,如何发展缓控释肥无疑是化肥产业发展的重要课题。

广州市精耕细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童克兵指出,现在很多企业都将精力放在了炒作上,但在技术层面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必须要提高技术水平,否则缓控释肥的发展将是无本之木,其概念终将在市场中被钝化,不但得不到市场认可,反而可能被市场抛弃,真正做缓控释肥的企业也将被拖累。”

同时,论坛上有代表也质疑,不少企业都以各自实验数据证明缓控释肥有着优于普通化肥的田间表现,但其推广速度却依然不理想。不仅数据的真实性值得怀疑,甚至不少打着缓控释肥旗号的知名企业,实际上其主营业务却仍是普通的复合肥,而缓控释肥只不过是其加以利用的一个“噱头”而已。

童克兵还分析,高昂的价格也是制约缓控释肥推广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市场上较知名的缓控释肥产品,每吨零售价大多在3500元以上,部分产品甚至超过5000元,而普通复合肥仅为2000左右。正是由于其昂贵的价格,目前广东市场上的缓控释肥也只是在桉树等商品林中推广。


据了解,缓控释肥在国外也只是应用在经济价值较高的园艺作物上,如花卉、蔬菜、高尔夫球场草坪等,真正应用在大田作物上极少。

“中国的缓控释肥要有大发展,就必须占领大田作物这个主要市场。”中国农科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所研究员赵秉强认为,缓控释肥要走进大田,目前在成本上不占优势,需要开发能耗小、成本低、效果好的缓释肥料,如非树脂包膜型缓释肥料等。此外,虽然国家已经出台了相关缓控释肥行业标准,但有关专家指出,该标准参照国外有关标准,可能并不适合国内大田深根作物的需肥规律,还亟需进一步完善和规范。

 

【发表评论】 打印本文】 【举报】 【关闭】【责任编辑:YanBO】
相关资讯
行情按地区分类
推荐信息
专题信息
热点资讯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在线投稿 | 免责声明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2004-2009©版权所有: 农资网,保留一切权利!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和建议,欢迎您E-mail至:ampcn#126.com
客户中心:0371-63563512 13903839098 技术支持:0371-63563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