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举行的第二届环境友好型农药制剂加工技术及生产设备研讨会上,农药水分散粒剂成为与会专家交流探讨的热点。专家认为,在环保型产品将逐渐担纲农药主角的大背景下,水分散粒剂在未来的中国农药市场上将大有所为。
水分散粒剂是上世纪80年代开发的一种农药新剂型,因其安全性好,不含有机溶剂,无粉尘,包装、运输、使用方便等优点得到迅速发展。作为新型农药环保剂型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水分散粒剂已成为近年来国内外的农药主打剂型。国内企业在水分散粒剂的开发注册登记和推广方面热情很高。
据中化化工科学技术研究总院教授级高工张宗俭介绍,水分散粒剂是一种入水后能迅速崩解分散成高悬浮的固液分散体系的颗粒状剂型,不使用有机溶剂,有效成分含量高达50%~90%,分散、悬浮稳定性好,悬浮率可达90%以上,分散后的颗粒细度达8~10微米,药效和商品性能好。农药有效成分不易溶于水和有机溶剂、熔点大于70℃的农药品种都适合加工成水分散粒剂。
尽管发展迅速,但由于国内在农药新剂型的升级换代方面比发达国家滞后十多年,因此在对该剂型的理解上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尤其在配方研究、生产工艺开发、设备配套、连续化生产、工艺控制、生产过程的粉尘控制等方面还有许多值得研究探索的课题。目前,国内的许多产品虽然冠以水分散粒剂之名,但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加工工艺也大相径庭。此外,我国农药水分散粒剂生产总体规模较小,生产工艺和装备技术相对落后,配套助剂的研究和生产滞后,产品质量不稳定,从业企业估计在30家以上,但产能超过1000吨的不超过5家。
据安徽省化工研究院教授级高工戴权介绍,水分散粒剂加工工艺分湿法工艺和干法工艺两种。造粒工艺作为剂型生产中的核心技术之一,分为喷雾造粒、转盘式造粒、沸腾床造粒和挤压造粒四种。从加工优势分析,无论从产量、能耗、环境及对产品适应性来看,挤压造粒都不失为最具竞争力的水分散粒剂的生产方式,但其连续化程度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张宗俭指出,水分散粒剂开发研究中应重点关注工艺选择、助剂选择和安全性能、产品性能与药效、原药质量与配方调整等几方面的问题,以加快形成科学合理的加工方式。
其中,水分散粒剂加工工艺选择应考虑产品规模、投资额、连续化程度及原药质量和来源稳定性等多种因素。张宗俭认为,湿法造粒和干法造粒各有优劣,在选择时应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在助剂选择方面,水分散粒剂所用润湿剂、分散剂等关键助剂种类较多,且多属于有机高分子物质,在选择时要注意产品牌号和供给的稳定性,在供应商发生改变时一定要先验证试验再生产。据了解,目前国内水分散粒剂所用关键助剂多由几家国外大公司垄断,只有高分子羧酸盐分散剂等几种专用助剂实现了国产化。
戴权指出,水分散粒剂的加工工艺还要紧跟医药加工方向,因为农药领域最先进的加工工艺往往都是由医药领域延伸过来的。企业可根据自身产品的定位,来决定选用哪种工艺方式生产。
发事达(南通)化工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惠明对农药水分散粒剂产业化作了探析。他认为,农药水分散粒剂的生产需要配方、工艺、装备三项技术支持,其中配方是核心,工艺是关键,装备是基础。农药水分散粒剂目前处在发展的关键时刻,为加快农药制剂的升级换代,他建议加强政策引导,以期在未来3~5年内逐步取代大部分可湿性粉剂,引导大型原药企业与制剂加工企业通过产品链建立长期稳定的分工合作关系,通过做大规模形成产业化优势。此外,还应建立健全标准化体系,提高水分散粒剂的品质;重视科研投入,形成体系完整的产业链,鼓励安全、环保、清洁化先进生产工艺的研究,积极研发专用成套设备,扶持功能助剂的自主开发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