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各区县病虫系统监测,结合天气和二麦生育期情况综合分析,预计今年本市二麦病虫发生趋势为中等发生程度,发生面积为263.31万亩次。其中:小麦赤霉病中等发生,沿江沿海地区偏重发生,发生面积为63.38万亩;灰飞虱中等发生,局部偏重发生,发生面积72.77万亩;麦类蚜虫中等发生,发生面积72.77万亩;粘虫中等偏轻发生,局部中等发生,发生面积20万亩;大麦赤霉病偏轻发生,发生面积9.39万亩;小麦白粉病偏轻发生,发生面积25万亩。为有效控制病虫为害,夺取二麦丰收,望各区县结合本地实际,切实做好防治工作。
一、发生趋势分析
(一)赤霉病
1、发生程度
小麦赤霉病为中等发生,沿江、沿海地区偏重发生。自然病穗率为15~25%,重发田30%以上;大麦赤霉病为中等偏轻发生,沿江、沿海中等发生。自然病穗率为7~16%。
2、预报依据
(1)菌源:稻桩子囊壳于3月1日查见(奉贤),比常年的3月10日提早了10天。4月6~7日全市监测,稻桩子囊壳穴带菌率平均为53.28%,最高78%;株带菌率14.84%,最高46%(农场);穴带菌率和株带菌率为1996年以来第二位。子囊壳成熟度指数45.87%,最高78.33%(崇明),预计子囊孢子释放高峰期在4月15~25日,与小麦和部分晚熟大麦的抽穗杨花期相吻合。
(2)天气:据气象部门预测,今年4月20日至5月20日(小麦扬花至灌浆后期),总降雨量在75毫米,幅度55~95毫米,与常年的107.7毫米略少,雨日11天,与常年的12.9天相近。4月下旬至5月中旬时段有4~6天的暖湿天气出现,对赤霉病发生较有利。
(3)二麦品种及其生育趋势:今年全市二麦种植面积约72.77万亩,其中小麦63.38万亩,主栽的品种为扬麦-158、扬麦-11、扬麦-10、扬麦-16、嘉麦1号和罗麦8号,这些品种对赤霉病均为中等抗性。大麦种植面积为9.39万亩,主要品种为花22、花30、沪麦16号、沪麦10号等。根据4月7~8日苗情调查,大麦在4月3日始穗,4月8~10日齐穗,比常年偏晚约3天;大面积上小麦在4月12~15始穗,4月20日前后齐穗,4月20~25日进入扬花期(感病期),生育期比2009年早3天左右,与常年相当。
(二)灰飞虱
发生程度为中等,局部偏重发生。3月25~30日全市普查497块田,灰飞虱平均亩虫量0.85万头,幅度在0.10~12.72万头,比2009年同期的0.86万头和2008年同期的1.36万头略少。其中麦田1.02万头、稻桩田0.90万头、杂草田1.26万头、油菜田0.32万头、绿肥田0.75万头。4月29日调查,成虫占30.56%、五龄占55.56%、四龄13.89%;4月6日,成虫占92%、五龄占8%。产卵高峰期在4月上旬,预计一代灰飞虱卵孵盛期在4月20日前后,一般地区亩虫量在15万头左右,最高约150万头。
(三)麦蚜
发生程度为中等发生。据4月6日系统调查,有蚜株率平均为14.17%,幅度5.0%~46.0%,百株蚜量29.9头,幅度为5.0~270头,比历年同期略少。预计麦子抽穗后,随着气温升高,麦蚜将明显上升。
(四)白粉病
发生程度为中等偏轻。小麦白粉病于3月30日查见,4月6日调查发生田块,平均病株率在4.55%,幅度0.05~7.6%,病情指数0.64,幅度0~1.80。随着气温升高,预计4月中旬起白粉病菌上升将加快。
(五)粘虫
发生程度为中等偏轻,崇明、宝山中等发生。据监测,粘虫在部分地区有明显的上升趋势。截止4月6日,平均百把草把累计卵块在63块,最高超过181块(崇明),为2000年来同期第二位。预计4月下旬至5月上旬,田间亩虫量在3000~5000头,重发田块达到2万头左右。
二、防治意见
防治重点为小麦赤霉病,兼治灰飞虱、麦蚜和白粉病。对粘虫的防治,根据田间虫情确定(防治指标:大麦6000头/亩,小麦10000头/亩)。
1、药剂选用:(1)每亩用25%赤霉清可湿性粉剂100~150克加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20克。(2)防治粘虫可用25%氰戊?辛硫磷(快杀灵)乳油亩用100毫升或用48%毒死蜱乳油亩用100毫升防治。(3)对田间白粉病发生较重或感白粉病的品种,需另加三唑酮(粉锈宁)。
2、防治适期和次数:大麦在齐穗期防治一次;小麦赤霉病应掌握在齐穗至扬花初期全面施药一次,时间约在4月20~25日,以后视天气进行第二次防治。对后期长势嫩绿,沿江、沿海地区,以及丰产方应防治二次。
3、在防治适期如遇过程性天气或连续阴雨天气,要抓住晴天突击防治,或在防治时添加“901”粘着剂防治。
作者:市农技中心植保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