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来,各地农作物频频大面积暴发病虫害,而作为救灾物资的农药品种往往因库存不多,造成产品严重脱销,使大片作物减产甚至死亡。对此,业内人士曾多次呼吁国家有关部门应建立农药淡储制度以备救灾之需。
然而,南方农村报记者在会上了解到,不少企业反应冷淡,认为“现在搞农药淡储没有必要,企业也没有部署相应的储备任务”。
呼声
储备不足病虫害暴发难御
据了解,当前不少农药生产企业按“以销定产”经营,一般不会去做专门的储备。郑州农达生化制品厂经理张保峰告诉记者,该公司产品一年四季都在生产,没有所谓淡季、旺季之分,大部分时候都是零库存。
南通金陵农化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周晓翔表示,往年一般会根据市场情况相应储备一些产品;但今年的农药市场形势尚不明朗,考虑到运营风险和储存成本,公司暂无储备打算。
“现在搞储备都是企业自觉的行为,政府并没有参与。”广西田园生化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韦志军韦志军表示,政府不重视是企业积极性不高的主要原因,而企业去搞农药储备,会面临极大的风险。他认为,政府搞淡储是必要的,由于病虫害的突发性和暴发性无法预测,不仅要淡储,平时一些杀虫剂、杀菌剂的储备也很关键。
然而,由于需要自行承担市场风险,大部分情况下企业做储备是以追求利润为目标,“厂家和经销商不会完全定位在应急救灾方面,一旦大面积暴发病虫害,政府没有做储备去平抑价格,吃亏的肯定是农民。”
韶关市植保公司总经理邹学宝表示认同,去年8-9月份粤北地区水稻二化螟仅是偏重发生,市场上相应的农药产品就险些供应不上,如果碰上病虫害暴发,救灾农药储备不足的话很有可能会造成严重损失。他希望政府能够对企业储备农药予以资金上的扶持,如放宽贷款、贴息等。
据悉,为应对病虫害大暴发,中国农药工业协会也曾多次上书工业与信息化部,呼吁建立农药淡储制度,并建议在行业协会信用评价的基础上建立农药企业融资担保基金,便于调动农药企业承担淡季储备的积极性。
争议
储备并非最佳应对之策
然而,不少业内人士并不以为然。江门市新会园田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经理黄忠认为,病虫害防治牵涉面太广,暴发大面积病虫害不能完全归咎于没有做好储备,关键在于有没有提前预防、有没有用对药、配套的防治技术能否跟上。目前,很多农民对病虫害缺乏防控意识,总依赖于当地政府或植保站的预测或通知,而如果政府发布信息错误或者不及时的话,往往就会延误病虫害防治的时间。
不少业内人士指出,当前农药行业混乱,不少非法厂家浑水摸鱼。据悉,2008年全国生产农药的企业达4000多家,但其中获得国家行业准入的合法生产企业仅为1800多家。广州市瑞丰年农业生产资料有限公司总经理黄荣俊指出,市场上充斥的假冒伪劣产品才是导致病虫害暴发的主要原因。
“潜在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黄荣俊说,这类产品用多了会导致病虫抗药性增强;而一旦病虫害暴发,很可能就出现用正规农药也没有防控效果的情况。
此前北京东方艾格农业咨询有限公司农药行业分析师徐洪志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指出,农药行业的弊病不在于储备,而在于流通环节太混乱、经销商太多太杂,经常存在不良竞争和无效流通,导致了生产企业的农药难以及时到达农民手中。而农药使用的季节性却非常强,病虫草害的有效防治期最长也只有半个月的时间;低效的流通体系才是发生大规模病虫害时农药供应不上的罪魁祸首。
徐洪志认为,要想改变农药生产过剩和供应不足的怪病,就要减少农药的流通环节。国外也没有实行农药淡季储备机制,只是他们的流通环节更简单、更有效而已。“因此,目前的重点应该是加强市场监管,不要让假药大行其道。”黄荣俊表示。
问题
政策扶持操作不容易
据了解,我国上世纪90代初曾建立面向农药企业的农资淡季储备资金制度,但该制度随着原化工部的撤销而随之取消。近年来,化肥的淡储工作日趋完善,但农药淡储工作却没有受到重视。对此,业内人士指出,农药与化肥不同,下一年所需的化肥类型和用量基本可以预测,化肥淡储有政策支持,企业乐于做。而农药的需求量则取决于下一年发生病虫草害的具体状况,这给农药的存储带来了操作上的难题。“企业搞农药储备的门槛是很高的。”黄荣俊表示,资金的周转上不说,农药的使用还受制于有效期短及防治的季节性特点,“如果没有暴发病虫害,囤积了那么多的产品对小企业的影响是致命的。”
黄忠认为,即便是同一种病害,往往也有十几种药可以防治,药物选择也是难题。因此,不可能把所有的农药产品都储备,否则会造成资金和产能的巨大浪费。
此外,农药的使用毕竟会涉及到环境污染、人畜安全性等一系列问题,政府在制定农药相关政策上也就显得非常慎重。山东省联合农药工业有限公司董事长许辉也表示,国家在这方面对农药行业的管理非常严格,仅次于医药行业。
而农药行业产能过大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之一。2008年全国生产的农药产量达190多万吨,而国内农药总需求仅为30多万吨左右。国家发改委经贸司吴君扬处长表示,与化肥淡储制度有所不同,农药淡储制度将定位在应急救灾的基础上,顺带起到扶持企业发展的作用,目前相关政策尚在研究和听取意见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