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中后期发生的病虫害是“三病三虫”(纹枯病、稻瘟病、稻曲病、稻纵卷叶螟、稻飞虱、螟虫),总体呈偏重发生趋势,但不平衡性大。水稻中后期是病虫发生危害盛期,也是防治的关键时期,各地要加强监测,科学制订防治对策,认真落实综合防治技术措施,适时打好病虫防治总体战,确保控制危害。
一、趋势分析
据分析,水稻中后期“三病三虫”不同地区、不同栽培方式间发生情况差异较大,总体呈偏重发生态势。其中,纹枯病偏重至大流行,稻瘟病、稻曲病局部中等至偏重流行,稻纵卷叶螟偏重、局部大发生,褐飞虱大部中等、局部偏重发生,螟虫苏南、江淮西部及淮北西部中等、局部偏重发生。
(一)预报结果
1、纹枯病。预计全省大部偏重流行,里下河、丘陵及淮北局部大流行。目前已进入发病始盛期,预计8月中旬进入水平扩展高峰,8月下旬后进入垂直扩展高峰期。
2、稻瘟病。中等流行,沿海、沿淮及淮北局部偏重流行,其它地区偏轻流行,程度重于上年。
3、稻曲病。苏南、沿江、淮北等地中等至偏重流行。
4、细菌性病害。预计白叶枯病在沿海北部、沿淮及淮北局部偏轻流行,8月中下旬进入流行盛期。
5、稻纵卷叶螟。六(4)代偏重发生,其中,苏南、沿江局部大发生,其它地区中等至偏重发生,发生程度略轻于上年。预计8月中旬末自南向北陆续进入本地虫源羽化峰,峰期持续至8月下旬中后期;如果其间出现外来补充迁入,将进一步增加发生程度;8月下旬至9月上旬将进入六(4)代卵孵化至低龄幼虫高峰期。同一地区直播稻重于常规稻、晚熟品种重于早中熟品种。
6、褐飞虱。六(3)代沿江、苏南中等、局部偏重发生,江淮大部及淮北偏轻发生;七(4)代苏南、沿江局部偏重至大发生,其它地区偏轻发生,如果8月底9月初有大量外来补充迁入,将加重直播稻及迟熟品种发生程度。
7、白背飞虱。六(3)代中等发生,沿江、西部丘陵与淮北局部偏重。
8、灰飞虱。预计水稻灌浆期5、6代灰飞虱在苏南、沿江及沿海局部大发生,其它地区中等发生。
9、二化螟。二代在沿江、丘陵山区及淮北北部中等发生,其它地区偏轻发生。预计卵孵高峰期南部在8月上旬,北部在8月10日前后。
10、大螟。预计三代大螟苏南、沿江及沿海局部偏重发生,其它地区偏轻至中等,卵孵主高峰大多在8月中下旬。
(二)预报依据
1、病虫发生基数
(1)纹枯病。大多地区7月上中旬始见病株,始病期正常略迟。7月底普查,病田率普遍超过60%,病穴率大多1-10%,病株率0.2-5%,淮北、里下河及丘陵地区部分早播早栽田块病穴率、病株率分别达10-40%、5-20%,略重于去年同期;7月底以来病情发展快。目前部分早播田块进入发病盛期,北部重于南部、早栽田重于正常或迟栽田、杂交稻重于粳稻。
(2)稻瘟病、稻曲病。7月上旬淮北及沿海感病品种上已查见叶瘟,加上7月下旬多阴雨天气,利于叶瘟扩展,目前淮北及沿淮局部地区感病田块病株率5-20%,高的超过50%,病叶率1-3%,高的超过10%,为穗颈瘟的流行提供了充足菌源。上年稻曲病发病普遍,田间菌源充足,利于稻曲病的流行。
(3)白叶枯病。去年我省沿淮、淮北发生普遍,田间菌源充足;近期部分老病区已查见发病中心。
(4)稻纵卷叶螟。7月21日以来,苏南、沿江大部及淮北北部出现五(3)代成虫峰期,峰期持续至月底,一般地区峰日亩蛾量100-500头,宜兴、仪征、邳州等高的地区达800-1500头。峰期累计亩蛾量500-3000头,宜兴、仪征分别达5740、4080头。其它地区未见明显成虫峰。7月底调查,系统田,苏南、沿江百穴虫卵量100-200头粒,高的超过350头粒;其它地区大多在20头粒以下;普查田,苏南、沿江百穴虫量达20-50头,高的地区超过100头,以中高龄幼虫为主;苏南、沿江田间百穴卵量20-80粒,高的超过600粒;随着近期成虫的产卵孵化,田间虫卵量还会上升,进一步加重本代发生程度,全省五(3)代中等发生,苏南、沿江局部偏重至大发生,江淮北部及淮北为偏轻至中等发生,为六(4)代发生提供了大量的虫源基数。
(5)褐飞虱。大部迁入虫量低。至7月底,仅少数地区灯下见1-3个小的迁入峰,峰期累计灯诱虫量20-70头。到7月底全省约50%地区灯下见虫,见虫地区单灯累计诱虫,苏南、沿江及淮北局部低于40头,太仓、丹阳、邳州、沛县等地区超过80头,明显低于近年同期,大多比去年同期低50%以上,列2000年以来第5-7位。至7月底30%地区田间见虫,为近年较少年份;苏南、沿江与淮北局部地区系统田百穴虫量10-30头,仪征杂交稻田查见短翅成虫百穴5头,其它地区均尚未查见短翅成虫。大田百穴虫量大多在2头以下,低于近年同期,个别地区达10多头;田间以若虫为主,卵量较少;江淮及淮北田间大多未见虫。五(2)代大部分地区轻发生,苏南、沿江局部偏轻发生,为六(3)代的发生提供了一定的虫源基数。
(6)白背飞虱。至7月底,灯下累计诱虫大多是去年同期的20-70%,是前年同期的10-40%,苏南、沿江、沿淮及淮北部分地区是去年的1.5-5倍,大部地区灯诱虫量列2000年以来的第6-7位。7月底调查,苏南、沿江、丘陵及淮北局部系统田百穴虫量100-400头,高于偏重发生的去年同期,部分地区达500-1800头,高于前年同期虫量;大田百穴虫量大多低于200头,苏南、丘陵及淮北局部达300-700头,略高于去年及前年同期虫量;目前田间以若虫为主。大田百穴卵量60-600粒,苏南、沿江及淮北局部高的达800-2200粒。五(2)代偏轻、局部中等发生,苏南、沿江、丘陵及淮北局部偏重发生,发生程度与上年相当,为六(3)代的发生提供了充足的虫源基数。
(7)灰飞虱。三代发生数量为近年最高;7月下旬至8月初防治期间雨日数多,影响防治效果,残留虫量高;高温日数少,自然控制效果差。
(8)二化螟。一代残留虫量较低,沿江、淮北亩残留虫量在50-200头,大多略高于去年,其它地区零星或难以查见,在10头以下;枯鞘穴率小于1.5%,螟害株率小于0.1%;沿江及淮北部分早播及防治不及时田块枯鞘穴率在20-30%,螟害株率高达3-5%,亩残留活虫超过300头,少数田块超过3000头。7月初以来累计灯诱蛾量5-80头,大部分地区较去年减少10-80%。
(9)大螟。近年回升较快;苏南、沿江二代危害普遍查见,二代亩平均残虫30-150头,江阴325头,苏南局部高的田块超过1000头,残虫量大多高于去年。此外,田外玉米等寄主仍有一定的虫源。
2、品种布局与苗情
一是感病品种面积大。苏北、苏中及丘陵山区近年来种植的淮稻系列、华粳6号、Ⅱ优系列杂交稻、镇稻系列、南粳44等品种,大多较感稻瘟病,稻瘟病感病品种多、种植面积大。苏南、沿江的杂粳、大穗型品种及里下河、丘陵、淮北地区的杂交稻种植面积大,均较感稻曲病。二是当前苗情基础总体好于上年,水稻陆续进入拔节孕穗期,长势嫩绿,有利于“两迁”害虫的取食为害;田间郁闭程度增加,尤其是直播稻基本苗数高、群体数量大,利于纹枯病的水平、垂直扩展。三是迟熟面积大。直播等种植方式水稻生育期迟,后期长势好,既有利于“两迁”害虫滞留危害,还会造成抽穗扬花期遇低温天气的概率大,利于稻瘟病的流行。
3、气候因素
7月下旬以来我省降雨偏多,气候凉爽,气候条件对“两迁”害虫补充迁入及产卵、孵化有利;多阴雨天气还影响搁田,不利于控制群体数量和降低田间郁闭程度,导致田间湿度大,有利于纹枯病、稻瘟病的扩散蔓延。据省气象台预报,8月全省降水以正常偏多为主,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多以阵性降水为主,局部地区偏多;预计本月降水量主要集中在上旬前期和后期、中旬中前期和下旬前期,下半月可能有台风或其外围影响我省。8月份全省高温日数正常,沿江、苏南3-6天,其它地区2-4天,“凉夏”的气候条件利于“两迁”害虫发生危害以及纹枯病等病害的扩展蔓延。秋季温度仍将偏高,“暖秋”还将利于“两迁”害虫滞留危害。
二、防治意见
针对水稻中后期重大病虫严重发生的态势,各地要牢固树立“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方针,加大组织领导、宣传发动、监测预报和技术指导力度,按照“苏农办农[2009]19号《江苏省2009年秋熟作物重大病虫防控方案》的总体要求,全面打好水稻中后期重大病虫防治总体战。
一要切实做好病虫监测工作。准确监测是有效控制病虫危害的基础,今年各地水稻栽培方式多样,品种间抗病性差异大,田间生育进程参差不齐,病虫情发生不平衡性大,要进一步加大监测调查的力度和频度,正确把握发生动态,为正确指导防治提供依据。要严格执行病虫汇报制度,加强信息汇报。定期组织病虫会商,准确把握发生趋势,及时发布预报。
二要科学安排病虫防治总体战。要坚持正确的防治策略,明确主攻对象、防治适期、对路药种和正确用药方法,对稻飞虱要贯彻“治上压下”的防治策略,对稻纵卷叶螟坚持“治早、治小”的策略,对纹枯病坚持“压前控后”的策略,对稻瘟病、稻曲病采取“主动预防”的策略,对白叶枯病采取“打点保面”的策略。在正确运用这些防治策略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品种上发生的主要病虫,以纹枯病、稻瘟病、稻曲病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等重大病虫为主攻对象,科学安排病虫防治总体战,控制重大病虫危害。要坚持交替用药,延缓害虫抗药性的产生;要注意农药对家蚕、蜜蜂及水生生物的影响,控制药害事故的发生;要把握农药安全间隔期,防止稻米农药残留超标。
三要加大分类指导力度。由于地区间病虫发生种类、发生程度差异大,要加强分类指导,因地、因苗、因病虫,开展针对性的技术指导,防治关键时期要深入基层,实地指导防治,提高技术到位率。要积极开展专业化防治,扶持和组建多元化的病虫专业防治组织,加大统防统治、专业防治力度,提高防控效率和防治效果。
来源:江苏省植保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