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由于对农资经销商没有明确的资质认定和市场主体经营资格规定,从业人数快速增加的趋势难以遏制。这不但容易造成恶性竞争,还会影响到行业对市场的把握失准。业内人士呼吁农资经销商准入机制早日面世。
在5月11日至5月21日进行的“中国农民农资使用状况大调查”河南、山东地区采访中,众多农资经销商提出,世界金融风暴带来的青壮农民外出打工机会减少、返乡人员带回一定资金和经销经验、国内农资产品过剩等现状,都造成农村有意介入基层农资经销人数增加。同时,由于目前农资经营零售环节的市场主体经营资格尚无明确规定,一方面县、乡、镇级农资经营门店经营资格一证难求,一方面村一级农资销售商快速增加。据了解,河南、山东等地村级农资经销商基本上处于随意进门的状态,从业人数增加很快。
据了解,山东一些地方,只要拿着身份证复印件,交上200元钱就能办下经营手续,基层经销商因此快速增加。河南中禾种业有限公司经理闫玉栋则告诉记者,中禾种业公司近两年跳过县乡两级经销商,已经在河南省新乡市范围内的600多个行政村都拥有一级客户。他观察到,近几年基层农资经销店数量已经翻了一番,仅今年各行政村的农资经销户就增加了1~2户。
对于目前急剧增加的基层农资经销店,行业人士认为是经销商门槛不明确所致。河南省唐河县田园科技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吕殿全认为,农资行业是一个开放晚、起步晚、很不规范的市场。而现在农资行业存在的问题是门槛太低、市场太乱。他说农资这个行业经营的是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农资销售能够影响农民一年的收成。因此,农资经销商应该具备一定的农资产品知识和经销信誉,同时要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他呼吁进入农资销售行业应该设有一定的门槛,不能随意发展。
就种子而言,由于经营门槛低且良种补贴在大部分地区已直发农民手中,今年零售玉米散种的现象在河南一些地区急剧上升,卫辉县一位农资经销商告诉记者,邻县卖散种的太多,今年正规种子销售受到直接影响。
一位知名企业的区域销售人员告诉记者,由于基层经销商入行门槛低、增加速度快,不但造成了赊销和假化肥泛滥,而且在基层经销商手中沉淀了大量产品,导致企业对市场判断的失误。
背景链接
由于供过于求竞争激烈,目前很多化肥品牌的县级代理为了占据市场,每年销售旺季前都对基层经销商进行“铺底”——欠款送货,县级经销商承担欠款负担,基层经销商负责最终收款并承担信誉责任。经销链上的利润分成也是基层经销商占五成左右,县级经销商与生产企业分享其他利润部分。利益之下使得层层拖欠货款、串货、压价甚至买假卖假现象日益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