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2008年我省粮油作物主要病虫发生情况、冬前病虫残留基数、省气候中心2009年1~9月的天气趋势预报,结合耕作制度、主治药剂抗药性变化和重大病虫历年发生演替规律,经综合分析,2009年粮油作物主要病虫仍呈重发态势,尤其是水稻迁飞性害虫稻纵卷叶螟和稻飞虱发生趋势仍较为严峻,一代二化螟、纹枯病、稻曲病、小麦赤霉病和油菜菌核病为中等偏重发生,稻瘟病在山区半山区部分感病品种上有偏重流行的可能,水稻病毒病的范围将继续扩大。预计2009年麦类病虫害发生面积约240万亩次,油菜病虫害发生为350万亩次,水稻病虫害发生面积1.3亿亩次。
一、主要病虫发生趋势
1.麦类赤霉病: 为中等发生,其中大麦为中等偏轻发生、小麦为中等偏重发生,预计发生面积为70万亩。
2.麦蚜: 为中等偏重发生,其中大麦为中等偏轻发生,小麦为中等至中等偏重发生,预计发生面积为90万亩次。
3.麦田灰飞虱: 在浙江北部麦田中等发生,局部中等偏重发生,预计发生面积为70万亩次。
4.油菜菌核病: 为中等偏重发生,预计发生面积为300万亩。
5、稻纵卷叶螟: 为大发生,地区间发生不平衡,预计发生面积为3800万亩次。
7.稻飞虱: 为中等偏重至大发生,其中白背飞虱中等偏重发生,局部大发生;褐飞虱为大发生;粳稻区穗期灰飞虱为中等偏重发生,局部大发生。预计白背飞虱发生面积为1800万亩次,褐飞虱发生面积为2800万亩次,灰飞虱发生面积为900万亩次。
8.水稻螟虫:仍以二化螟为主,各地发生差异大,班块显象突出。早稻区一代二化螟为中等偏重发生,局部大发生;二化螟适生寄主作物混栽区、浙中和南部晚稻穗期中等偏重发生;浙北纯单季稻区二化螟为中等偏轻发生。预计螟虫发生面积为2000万亩次。
9.纹枯病:中等偏重发生,局部大发生,其中单季稻重于早稻和连作晚稻,预计发生面积为1300万亩。
10.稻瘟病:总体为轻发生。穗颈瘟在山区和半山区的感病品种上有重发的可能,预计发生面积为100万亩次。
11. 水稻细菌性病害:浙江南部沿海稻区细菌性条斑病中等发生,白叶枯病为轻发生。预计发生面积为70万亩。
12.稻曲病:为中等偏重发生,如感病生育期遇适宜气候条件有流行的可能,预计发生面积为500万亩。
13.条纹叶枯病、黑条矮缩病:条纹叶枯病将继续向浙中南部蔓延扩大,黑条矮缩病的发生范围将向浙北扩展,新发区将继续加重。预计水稻病毒病发生面积为150万亩。
二、主要预测依据
1.害虫越冬基数接近常年略偏低
根据20个县(市、区)病虫测报站二化螟冬前基数调查,平均残留量2242.1条/亩(幅度25~7336条/亩),大多数测报站的残留量低于2007年和常年,各地差异较大,浙北平原稻区在80条/亩以下,金(东阳、婺城、义乌)衢(江山、龙游)和浙东(宁海、象山)沿海稻区大多数在2000条/亩以上,局部高的稻区超过10000万头/亩以上。虽然2008年冬前二化螟越冬基数偏低,但在浙江中部和南部仍达到早稻一代中等偏重以上发生的虫源条件。灰飞虱在2008年晚稻穗期,特别是粳稻种植区发生较重,据20个县(市、区)病虫测报站水稻黄熟期调查,平均亩虫量9.66万头,除浙北稻区虫量低于2006和2007年同期外,其他稻区高于去年和常年,水稻病毒病发生区灰飞虱的种群数量偏高。
2. 寄主条件
以单季晚稻为主的种植格局在2009年不会有很大的改变,单季晚稻因其本身的生长特点,对病虫的发生和发展较为有利。浙南、浙中稻区单双季稻的混栽,不但为多种病虫的发生提供了桥梁田,而且零星种植的早稻和连作晚稻也是害虫集中危害稻田。目前我省的水稻主栽品种大多数对稻瘟病具有良好的抗性,但这些品种对褐飞虱、黑条矮缩病、条纹叶枯病、稻曲病和稻纵卷叶螟等大多不杭性较差,同时在稻瘟病易发区还种植了一定数量高感稻瘟病的品种,因此,若气候条件适宜,可加重病虫发生。
3.天气条件
据省气候中心预报,2009 年1~9 月总降水量东南沿海地区接近常年或略偏多,全省其他地区略偏少或偏少;平均气温浙南地区接近常年或略偏高,全省其他地区比常年略偏高或偏高;2009 年影响和登陆浙江的热带气旋偏多的概率大。2009年我省1~9月总体温度偏高,降雨偏少的气候条件,对害虫发生有利。同时,影响和登陆我省的热带气旋偏多,有利于水稻病害的发生。
以上预测,仅根据现有的品种、病虫基数和病虫发生的一般规律而作。由于影响病虫发生的相关因素较多,尤其是气候条件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上述长期预测仅供参考。
来源:浙江省植物保护检疫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