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确保春耕用肥,早在今年2月份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农业部、商务部、工商总局等七部门就联合召开了全国化肥供应工作电视电话会议,部署保障春耕生产用肥,稳定化肥价格工作。会议特别强调,春耕期间各大型尿素生产企业要严格执行国家的价格政策,不得突破国家规定的出厂价格上限销售,磷酸二铵出厂价格不得超过每吨4100元。
但是,随着硫黄、合成氨、煤炭等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磷酸二铵限定出厂价格远远低于生产成本。目前,化肥市场上出现了很多针对限价的“对策”。
“对策”一:磷酸二铵企业降低产品质量。国家限价只是针对磷酸二铵产品,并没有说是哪种含量,而51%和64%磷酸二铵成本每吨相差800元左右。于是,在磷酸二铵原材料上涨的情况下,一些企业在标准允许范围内降低了产品质量。
“对策”二:磷酸一铵企业“改产”磷酸二铵。国际上磷酸一铵价格高于磷酸二铵,而国内磷酸二铵价格每吨一直高于磷酸一铵300~400元。一些磷酸一铵企业虽然调高出厂价格,但由于复合肥行业市场平淡,销售压力依然较大。于是,有的企业在增加产品氮含量后,将磷酸一铵“改产”磷酸二铵直接投放市场。
“对策”三:经销商用磷酸一铵冒名顶替磷酸二铵。3年前,国产磷酸二铵走俏国内市场的时候,国内部分不法化肥经销商开始打起了歪主意。用磷酸一铵冒名顶替磷酸二铵,以获取高额利润。由于今年肥价大幅上涨,磷酸二铵价格更是高得让农民难以接受。因此经销商用磷酸一铵冒名磷酸二铵的情况普遍存在,某业内人士在东北市场调研发现,磷酸一铵冒名顶替磷酸二铵的销量接近磷酸二铵销售总量的50%。
笔者认为,是国家对化肥行业的流通环节差价率控制不科学,导致了以上“对策”的出现。去年同期,磷酸二铵出厂价格在2400元/吨左右,目前出厂限价是4100元/吨,如果都执行一样的批零差价率的话,等同于让经销商在合法的情况下谋取更高的利润。国家对化肥市场及价格的控制,只限于对生产企业的控制,而面对杂乱无章、参差不齐的流通环节却缺乏有效措施。目前,磷酸二铵受到国际原材料供应商以及国家限价双重压力的影响,许多磷肥企业正在停产或减产之间犹豫不决。
要有效改善这种“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状况,需做好三件事:
一是国家对磷酸二铵限价要建立原材料联动机制,在原材料大幅涨价的时候,产品出厂限价随之改变,否则势必迫使企业各寻“出路”。
二是企业磷酸一铵改产磷酸二铵一定要符合国家标准。如只换包装而产品质量不达标的话,经营几十年的品牌可能迅速被市场淘汰。
三是有关部门要加大市场监管力度,加强执法检查者专业知识培训,切实保护农民利益,维护农业生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