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打使化肥那天,基本都是三斤玉米换一斤‘二铵’。”这是双城市种粮大户刘喜俭认可的粮肥交换价值。
刘喜俭记得,联产承包刚开始时,玉米每市斤价格0.14元,“二铵”的价格为每市斤0.45元。粮食与化肥价格慢慢增长,到2005年,玉米价格上升为每市斤0.5元左右,“二铵”价格为每市斤1.5元左右,但大致比价未变。2006年之后,两者比价拉开差距,化肥价格涨幅迅速高过玉米。到今年春天,“二铵”价格每市斤已达2.4元以上,而玉米价格仍是每市斤0.5元。
三斤玉米换一斤“二铵”,刘喜俭认可的粮肥比价终于被彻底颠覆。
“一补”保“两稳”,农资价仍涨
农资价格上涨远远超过粮食上涨幅度,必然影响农民收入。对此,国家于2005年采取对农资生产经营及运输企业实行补贴等优惠政策。2006年又增加了一项涉农转移支付———农资综合补贴。当年,哈市获得综合补贴1.71亿元,次年此项补贴增至3.84亿元。
“一补”保“两稳”,国家农资综合补贴,稳定了粮食生产和农民收入。但农资价格依然看涨,到2008年春耕之际达到近年最高涨幅,国产“二铵”的价格由去年同期的每吨3025元上涨到4125元,涨幅为36.3%。进口“二铵”的价格每吨涨幅高达2700元,较去年同期翻了一番。
刘喜俭测算,今年每亩玉米种植增加了三四十元的成本,如果到秋天玉米价格还不涨,农民种地收入就得减少。让他高兴的是,前两天国家又提高农资综合补贴标准,每亩地增加23元,如果种玉米也能得到良种补贴,差不多就能抵消农资涨价了。
刘喜俭承认,农资涨价,粮价不涨,今年农民种地积极性是近几年最低的,往年卖地(转让)疯抢,今年就是白送还得商量人家。
改革开放30年来,由于农民种粮积极性受到挫伤,粮食生产出现过两次大滑坡,其中最近的一次就发生在2000年至2003年间。
“补化肥”不如“补农肥”
面对农资持续涨价,农民往往显得束手无策。但是,农民毕竟是农资的最终消费者,当粮肥之类的比价超过农民心理预期时,国家必须采取相应的协调措施。
稳定粮食生产和农民增收,加大农资及粮食生产补贴力度,无疑行之有效。而有关专家还认为,国家农资补贴政策应由“主要补贴化肥涨价”转向“主要补贴农肥使用”。
单纯补化肥,将进一步增加农业生产对化肥的依赖性,并进一步恶化农业生态环境。
化肥价格不断上涨,土壤质量不断下降,而不加大化肥施用量,就不能保证粮食产量。
“越渴越吃盐”,一方面提高农业生产成本,一方面恶化农业生态环境。东北农业大学的一份调查表明,黑龙江省化肥平均施用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倍多,但利用率却只是世界的三分之一多。按照这个结论,全省每年施用化肥300多万吨,真正打粮食的只占100多万吨,而200万吨化肥却在污染环境。
主要补农肥,可缓解粮食生产对化肥的依赖性,可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可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据了解,黑龙江省每年畜禽粪便排放总量1.7亿吨,折合成化肥量近200万吨。然而,“哪儿都扔就是不往地里扔”,由于费时费力等因素,粪便极少变成农家肥,却堆放在村屯周边,对农村环境造成严重破坏。
东北农业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教授王宏燕建议,国家应从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的基本角度出发,专门对农肥生产企业进行补贴,使农村畜禽粪便等废弃物变成宝贵的农肥。这样做的另一个好处是,一可减少化肥施用量、缓解化肥供应紧张状态、节约工业能源消耗、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二可改良土壤品质,提高粮食生产质量,为实现农产品无公害生产提供优良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