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春耕,化肥、农药、薄膜等农资产品迎来了购销高峰;又逢'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农资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再次成为人们心中的'结'。此时,既是市场经营主体,又是消费维权第一责任人的农资企业持什么样的态度呢?'3·15'来临之际,记者就此进行了调查。
'除了春耕用肥高峰,其实每个季节农民都要使用化肥。政府部门不光在‘3·15’这一天,一年365天都应加强打假和市场监管力度,并公正执法。'陕西渭河煤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市场与运销部部长薛三省激动地说。
事实上,每年的'3·15'消费者权益日,全国各地农资市场都轰轰烈烈搞活动,农民群情激愤,不法奸商提心吊胆。可以说,这一活动起到了一定的震慑作用。但如今,从全国整个农资市场秩序看,假冒伪劣屡打不止,农民消费者利益还在受侵犯。
今年3月11日,陕西省大荔县工商部门查获一个制售假化肥黑作坊,现场收缴冒用名为'美国进口嘉吉磷酸二铵'等5种假化肥40吨,已非法销售80吨,涉案金额50多万元。
记者在部分农村市场调查时发现,化肥企业产品质量良莠不齐、鱼目混珠并不是个别现象。一些企业抓住农民自我保护手段和意识不强的弱点,在包装标识上玩花样,要么故意把大型企业的名称作为自己的商标,或将本企业产品商标设法与知名品牌谐音混淆;要么在产品包装印制上采用××国技术,来掩盖自己的粗制滥造;要么虚标产品养分含量,或以氯基复合肥冒充硫基复合肥;要么将'尿素'字样印制得很大,下边印一个很小的含硫、含腐植酸或含增效剂等字样,混淆视听。有的企业打着新产品的招牌,使用劣质原料生产假冒伪劣化肥,或将低品位磷矿粉进行包装,或将磷石膏加工后冒充磷肥。更有甚者,有的化肥企业借测土配方施肥概念误导农民……
对此,河南中原大化集团销售公司经理郭全普认为,仅靠一年一次的'3·15'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加快建立健全农资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长效机制才是根本保障。首先,应建立起从原料进厂、生产加工、出厂销售到售后服务的全过程'无缝隙'的监管链条,完善农资生产企业质量档案管理;其次,要建立起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和责任追究体系,探索劣质农资产品召回制;第三,建立起覆盖全社会的产品质量监管网络,实现信息共享、联查联办、协查共管。
郭全普还认为,农资打假还需政府、企业和农民消费者全力配合。'作为国有大型化肥生产企业,已经享受了政府提供的税收、电价、运输等各项优惠政策,因此有义务、有责任严格执行国家化肥限价政策,为农民消费者提供货真价实的农资产品;同时政府要克服地方保护主义,加强市场监管,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和坑农害农行为;农民作为消费者,也不能只图价格便宜,要到正规经销部门购买农资产品,提高辨别真假能力,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只有三方全力配合,才能维护一个公平、诚信、干净的农资产品市场。'郭全普如是说。
大型农资流通企业陕西亨通连锁店管理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罗侠安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他认为,光靠政府部门打假远远不够,化肥生产企业要稳定产品质量,流通企业尽量从国有大型企业采购货源,从源头把好质量关。同时消费者也应是打假的主力军,广大农民当买到假冒伪劣农资产品时,要勇于举报,通过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
令人感到可喜的是,今年初,农业部已明确表示,我国将建立农药、化肥、饲料添加剂等农资产品登记审定、生产流通、安全使用的全程监测机制,对不合格产品将实行召回制度。政府下了大的决心,越来越多的企业也加入到打假行列中来。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总有一天,广大农民对农资产品质量安全可以真的放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