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南汇地区的普通农民陆阿姨,从去年下半年起就被不断上涨的肥料价格搞得有些神经紧张。目前临近春耕,她前不久再度到农资市场打探行情,竟发现一袋50公斤装的复合肥价格比去年涨了50多块。“实在不行,也只能减少化肥用量,多用农家肥了。”她说。
但两天前,发改委一纸稳定化肥价格的通知终于让她暂时不用太担心。然而部分企业还是千方百计变相涨价,可见,稳定市场的关键还在于政策的执行。
成本增加导致化肥涨价?
自2007年下半年起,一度被遏制的化肥涨价风重新刮起。统计显示,去年11月下旬,尿素出厂价从月初的1600元/吨左右迅速涨到了1900元/吨,平均每星期涨100元;国产磷酸二铵出厂价高达3200元/吨,比月初的2700元增长了500元;磷酸一铵出厂价达到了3100元,比月初上涨500元;而这两年一直稳定在1700~1800元的国产复合肥价格也上涨到2550元;氯化钾价格已普遍达到2800元以上,比月初上涨300元以上。
国都证券石化分析师贺炜向上海证券报记者指出,氮肥之所以涨价很大程度上是受到海运费上涨的影响,而海运费上涨既和国际油价有关、同时也和船只数量相关。
“考虑到去年以来原料价格一直在涨,对化肥企业而言其实成本会更高。”招商证券石化分析师张志宏告诉本报记者,化肥原料通常包括煤和天然气两种。目前,煤炭价格的涨价已清晰可见,而天然气涨价也是大势所趋,化肥的成本提升不可避免。
而中金公司分析师时雪松则认为,化肥涨价的背后还有全球生物能源的快速发展以及生物能源作物的大量种植造成全球化肥供应紧张的因素。
发改委限涨令能否起效?
为保障春耕化肥供应,稳定化肥价格,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发改委本周紧急发布通知,要求各地价格主管部门加强化肥价格监管,稳定化肥价格。
通知要求,各地要认真落实促进化肥生产流通的各项价格优惠政策。继续对化肥生产用电和天然气实行价格优惠;继续对化肥铁路运输实行优惠运价并免征铁路建设基金;继续组织好化肥生产用电、用气供应工作。
通知强调,各地要加强化肥生产流通领域的价格监管。中央管理的大型企业生产的尿素出厂价格不作调整;地方价格主管部门管理的尿素、磷酸二铵、复合肥等化肥出厂价格,因成本上升确需调整的,价格主管部门应当在严格审核成本的基础上合理确定价格;未纳入价格管理范围的化肥出厂价格,继续按规定实行提价申报和调价备案制度。对化肥批发零售环节继续实行进销差率、批零差率或最高限价管理,化肥从出厂到零售环节顺加的综合差率原则上不得超过7%。
这份措辞严厉的通知很快在市场上起效。来自中国化肥网的信息显示,一些尿素企业的报价在通知发布后迅速回落,也有一些厂家停止对外报价,抱着观望态度暂时限制接订单。从目前形势看,后市尿素价格上涨阻力极大,但逆势回落的可能性也较小。
为何部分企业能变相涨价?
不过,国内化肥企业仍有各自的“生存之道”。一位知情人士向上海证券报记者透露,有一些化肥企业通过暗地成立销售公司的方法来“曲线”回避政府限价。
“国家只是规定出厂价不能涨,但一些化肥企业暗中先成立一家关联的销售公司,然后按照出厂价将产品统销给这家销售公司,由后者再向市场销售,如此就等于变相提高了化肥的出厂价格。”该人士说。
他还透露,这类关联的销售公司有些是另外注册成立的,也有些甚至本身就是化肥企业的销售部门划出来重新包装后成立的。
不仅如此,随着国内外价差的拉大,也有不少化肥企业宁可出口,也不愿在国内销售。这也在无形中加剧了国内市场的供应压力。
“政策现在是有了,关键还要看执行。”张志宏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