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信息中心 >> 化肥市场 >> 正文
国内化肥市场每日走势评述
国内尿素市场动态简报
复混(合)肥:产能“泡沫”的背后
http://www.ampcn.com 2007-8-9 12:52:12 信息来源:中华合作时报 浏览:

可怕的产能“泡沫”

  从我国复混(合)肥料登记许可证数量来看,目前已经发放了4400多个生产许可证。按每个证书背后平均拥有产能10万吨估算,目前我国复混(合)肥总产能将达到4.4亿吨。即使不考虑一个企业拥有多个许可证的情况,现在产能保守估计也有3亿吨,而有些专家预计应该能达到6-7亿吨。

  2006年国家统计局统计我国农用氮磷钾产量达到5305万吨(实际产量估计在5000万吨左右,这是按照氧化钾消费量推算的。2006年氧化钾表观消费量624万吨)。一边是6-7亿吨的产能,一边是5300万吨的产量,这说明该行业的开工率不足10%。按产能4亿吨保守估计计算的话,开工率也不足15%。如此低的资源利用率说明了什么?

  说明复混(合)肥整个行业出现了巨大的产能“泡沫”。

  透过“泡沫”看真相

  我国复混(合)肥产能明显过剩已是不争的事实,但我们看到的是还有无数企业和资金前赴后继投身到这个巨大的“泡沫”中:一些企业在上马新项目、一些企业在扩建项目。随着越来越多的“泡沫”的泛起,让人们愈加看不懂这个市场了。透过“泡沫”,我们来看看这“泡沫”掩盖下的真相。

  一、产能不能反映产量。现在有的企业动不动就说自己产能达到多少万吨,表面看也确实有那么大规模,但其真实产量可能小得可怜;而有的企业虽然产能不大,但是在市场较好的时候,其真实产量可能超过产能的50%。在分析复混(合)肥行业市场供需关系时,单单依据产能是没有意义的。因为产能就是企业有意制造的“泡沫”,多少是可以随时变的。

  二、公司数目增加,实际产量没有增加。现在有很多企业不再满足一个品牌,有的另外成立公司,甚至不惜代价,花钱注册合资公司。这样一来,虽然许可证书发放很多,实际是一个企业拥有两个或者多个证书,实际产能没有增加。这样做只是为了迎合市场需求而已。

  三、门槛太低,有利可图。复混(合)肥行业进入门槛太低,有的企业只有一台设备就可以取得许可证,至于生产的产品质量能不能保证就在其次了,更有甚者故意生产不合格产品,以牟取暴利。有利润就有投资,投资多了,泥沙俱下,也就泡泡泛起,这是必然。

  四、可行性分析不是客观反映。现在公司在上新、扩建项目之初,都会做一些市场可行性分析。有些是委托咨询机构,有些则是企业自己调研。分析结果肯定是可行的,市场有缺口,才使得资金流向复混肥行业。笔者就遇到过一些新上有机肥、生物肥的私营企业,分析市场时一张口就是山东寿光有机肥市场有多大多大。在无数泡泡的诱惑下,可行性分析大多已经失去了应有的专业立场。

  “泡沫”中的闪展腾挪

  既然产能不能反映产量,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得出结论:在复混(合)肥行业,产能与产量是没有关系的。其实业内不少专家早就发表观点说,我国复混(合)肥行业不仅产能过剩,而且产量过大。据悉,截止到去年产量超过100万吨的复混(合)肥企业已经有10家,最大产量达到160万吨。激烈的市场竞争从侧面反映了市场供求的不平衡。

  然而今年复混(合)肥市场在竞争如此激烈的情况下,价格相对平稳,厂家面对竞争,没有采取降价销售。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在“泡沫”的背景下这场复混(合)肥大戏让人越看越有味道了。

  仔细研究复混(合)肥企业的生存状况,我们会发现,是顺应市场、灵活多变的营销策略让复混(合)肥生产企业在市场中闪展腾挪,得以生存发展。

  一、生产跟着市场走。现在复混(合)肥料生产企业基本上都是以销定产。生产按照销售计划进行,在控制市场供需关系上企业有主动权。如此一来,即使某些因素导致市场供应过剩,也是暂时的,很快就会调节到平衡点。

  同时,企业规模小也使他们“船小好掉头”。复混(合)肥料企业虽然有一些大型企业,但是大多数企业规模不大,有的类似于作坊,生产灵活性大。没有利润的时候,或者市场困难的时候,他们可以停产应对。没有失衡的供应过剩,价格也就不会大幅下滑。

  二、卖点跟着产品走。磷酸一铵,磷酸二铵、尿素等化肥都有国家标准来规范,所以没有太多变化,怎么变都要遵循国标。但是复混(合)肥就不一样,国标中只是规定了三种元素总养分含量,并分为高中低三种浓度标准。对氮、磷、钾具体含量不做要求,这就给企业生产很大的灵活性。纵观各企业生产的复混肥,虽然总养分含量一样,但是三元素比例不一样,成本不一样,售价也不一样。

  针对不同比例的产品,商家进行不同的包装、宣传,销售价格自然也不会下降;一旦发现产品老化,价格有下滑趋势,企业便又调整配方,改换包装,推出“新产品”。只要产品养分含量有差异,商家就可以策划一套产品卖点,因此复混(合)肥市场价格波动不大。

  “泡沫”散尽后的终极猜想

  目前复混(合)肥行业的“泡沫”何时会散尽呢?现实情况是企业迫于市场压力、生存压力还是会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引发一轮一轮的洗牌。经过混乱的市场竞争后,复混(合)肥行业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呢?

  一、会有一批经销商加入,搅乱战局。复混(合)肥料企业得到生产许可证是很轻松的事情,并且该证书的发放并不与什么资格挂钩。因此现在有不少化肥经销商,手里有了资金之后,不再满足于销售利润而加入复混(合)肥生产领域。

  一方面是因为销售市场越来越难做,赊欠厉害,利润降低。他们有的找生产企业贴牌生产,然后策划卖点。道理很简单,以前经销化肥,批发一吨的销售毛利在几十到一百元左右。如果客户赊欠一两个月,自己的利润也就只剩三四十元了,辛辛苦苦挣不到多少钱。而做生产,卖出去一吨肥可以挣100元,一年生产一万吨也很轻松。

  另一方面,经销商对自己的市场非常熟悉,他们知道当地的农民喜欢什么,知道怎么样包装才有卖点;对于产品的科技“招牌”,大家互相学习一下,什么“高科技”“新专利”就都有了。有很多企业还找到相关科研院所,与科研院所开展利益共享的合作。在市场好的时候,他们迅速崛起,市场不好,马上停手。这种灵活的“游击”企业搅乱了战局,给大型企业的市场非常大的打击。

  因此,复混(合)肥市场的混乱是最让人担心的。复混(合)肥的假冒伪劣最多已是尽人皆知。最近,从贵州省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领导小组办公室获悉,该省农业部门近期组织对复混(合)肥市场进行产品质量抽检,76个样品中37个样品不合格,不合格率达51.3%。这仅是秋之一叶。

  二、借助政策机会  形成“独立王国”。随着竞争的加剧,那些苦苦挣扎的小企业会无孔不入、无所不用其极。比如“测土施肥”本是件利国利民的好事,但由于它还没有形成制度,加之某些地区对国家“测土施肥”政策理解有误,被一些假冒伪劣复混(合)肥制造商利用。他们用不正当手段在“测土施肥”竞标中“取胜”,“测土施肥”成了他们手中的工具,将外来大企业的复混(合)肥产品挡于门外,以次充好,以劣充优,影响农业生产,给农民造成较大损失。

  如果复混(合)肥市场的乱局未来没有彻底转变,各地的小企业有可能以测土施肥等政策机会为保护伞,地方保护主义的“竞争”结果是,作坊式企业各自为政,复混(合)肥市场形成一个个“独立王国”,那将与我们苦苦构建的市场经济背道而驰。

  三、品牌扩张,整合复混(合)肥市场。贴牌生产有经销商找大企业贴牌的,也有大企业在生产紧张时找小型企业贴牌的,在实践中有的大型复混(合)肥企业进而收购一些盈利能力低、技术差、管理跟不上的小型企业,通过提供技术、资金和管理支持,实现自己的品牌扩张。盘活了资产、实现了社会资源的合理利用,对企业自身也是一种快速发展。预测国内复混(合)肥行业会有更多企业选择这样的扩张发展之路。

【发表评论】 打印本文】 【关闭本页】 【

相关信息
  ·我国80%钾肥依赖进口 (2007-8-9)
  ·复混(合)肥:产能“泡沫”的背后 (2007-8-9)
  ·本周国内化肥市场点评 (2007-8-9)
  ·用肥进入淡季 尿素市场酝酿自救 (2007-8-9)
  ·尿素产业即将面临新一轮洗牌 (2007-8-9)
  ·中国尿素出口价格进一步下滑 (2007-8-9)
  ·国内复合肥市场继续向好 (2007-8-9)
  ·磷复肥行业呼吁更多政策支持 (2007-8-9)
  ·“十字路口”的中国磷复肥产业 (2007-8-9)
  ·湖南株洲化肥价格下跌0.4% (2007-8-9)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栏目导航 | 在线投稿 | 免责声明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B2B
2004-2009©版权所有:农资网,未经授权严禁转载,农资网保留一切权利
客户中心:0371-63563512 13903839098 技术支持:0371-63563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