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石家庄农业现代化研究所 阎宗彪 乔生
2007年中央再发涉及“三农”的“中央一号”文件,紧紧“锁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发展现代农业。肥料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一个方面,文件中不仅将肥料创新纳入发展新型农用工业的总体框架,而且完整科学地构架起提升现代农业施肥养分管理的创新体系,形成肥料创新与沃土工程、测土配方、免耕栽培、化肥深施、农机化技术等的集成效应系统。
肥料创新与沃土工程
新型农用工业成为构建现代农业的重要一环,而新型肥料是发展新型农用工业非常重要的一方面。中央一号文件中明确规定“优化肥料结构,加快发展适合不同土壤、不同作物特点的专用肥、缓释肥。”为肥料发展和创新指明了方向。肥料的创新就是要把我国人多地少、复种指数高、土壤差异大的基本国情与“缓释控释,复合高效、友好环境”世界肥料创新方向相结合,研究开发以大田作物“用得起”为目标的“专用肥、缓释肥”。
“一号文件”中客观和科学地提出了发展“专用肥、缓释肥”,而不是控释肥、缓(控)释肥,对于非专业人员特别是农民而言,对缓释肥的理解是,与现在普遍施用的速效肥料相比,养分能够缓慢、持续释放的具有长效功能的肥料即为缓释肥,而控释肥是一种能够控制养分释放速度和释放量、即可快可慢、可多可少的智能型肥料,在大田复杂土壤环境中能否做到“可控”,以及“可控”的成本问题,还有待探讨。我们的肥料研究可以超前,但产品的推广和宣传不能过度的炒作“概念”,穿上高科技的外衣欺骗农民,因此,选择肥料不能只听广告、只看宣传,最重要的是要看“肥效”,要看“节本增效”的效益,农技部门、种粮大户、肥料厂家要多组织对比试验、示范样板,让农民自己看得到“效果”,算得出“效益”。要以科学、务实态度,研究开发“真正能够用于大田作物的缓释肥料”。同时,肥料的创新不仅要突破“缓释”,还要研究“增效”。缓释主要是针对氮肥,而增效则针对氮、磷、钾三大元素,也包括中、微量元素,增效是提高肥效、节约资源、减少成本的关键,从根本上讲,缓释也是为了增效。
BB肥是一种很好的肥型,既符合测土配方的要求,又能够根据氮、磷、钾各自的特性来有针对性地进行缓释增效的单质元素处理,例如达到“控氮缓释、促磷增效、防钾淋失”的效果。BB肥的创新应该成为“专用肥、缓释肥”研究的重点。同时,我们还要在提升肥料本身“养分平衡与平衡供养”的基础上,寻求与测土配方、机械施肥、规模经营与标准化生产接轨的新品种、新形式。积极推动肥料企业生产“聪明肥”,让老百姓用上“傻瓜肥”。
对肥料而言,土壤是一个“大环境”,环境好了肥料的作用才能发挥的更好,同时,肥料也是改变土壤“大环境”的重要因子,正是由于近些年来,我们为单一追求产量而过度失衡的施用以速效氮肥为主的化肥,造成土壤结构的破坏,并关联浅层地下水的污染和大气环境的负面效应。因此我们一方面要实施沃土工程,一方面更要大力推进肥料创新,不能一边改良、一边污染。有机肥与无机肥相结合的肥料类型,值得进一步探讨和推广。腐植酸就是一种有机质含量更高、关联效应更好的“天然积造”的有机肥,既是土壤的改良剂,也是化肥的“增效缓释剂”。腐植酸与化肥的结合,能够实现1+1>2的集成效应。笔者尝试将多年研究成果“涂层缓释一次肥”与腐植酸肥料相结合,提出了“A+B”营养套餐的概念,即 A包装为腐植酸基肥,B包装为根据“测土配方”数据配制的作物专用涂层缓释一次肥。以果树为例,施用时,先坑(沟)施A袋肥垫底,再施B袋肥。这一技术已在河北、海南等地的梨、枣、荔枝、芒果等植物(作物)施用,一茬只施一次或两次肥,既能见效快,又能后劲长,花期和坐果期提前,早上市7-10天,增产15%,果品品质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