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农膜专业委员会统计,到2005年末,90%以上的农膜企业出现亏损。在203家较大规模农膜企业中,因不堪巨额亏损和负债而转产、停产、半停产的达111家,占企业总数的54.7%,其余企业日子也不好过。
原因何在?农膜专业委员会一位负责人分析时说:一是成本高。目前生产农膜所需的聚乙烯价格是1.2万元/吨,生产1吨农膜耗电730度,吨农膜电费成本约360元。另外,还有运输、销售、人工、设备维护、检修及折旧费150多元,再加上银行贷款利息、物料损耗、库耗、财务及管理费用140元,1吨农膜的完全成本达1.25万元,而目前农膜市场零售价只有11.5元/公斤。也就是说,每生产1吨农膜,企业就要亏1000元,生产越多,亏损就越大。
二是资金短缺。由于国家对农膜价格的监管和限制,加上广大农民购买力有限,农膜价格不能随成本增加而上涨,导致绝大多数农膜企业微利或亏本经营,根本没有资本积累。农膜属常年生产季节性消费产品,每年销售旺季只有三四个月,但企业得常年备料生产,占用资金量大,财务成本高。比如,一家年产1万吨的农膜企业,至少需流动资金6000万元,捉襟见肘的农膜企业为了维系生产,只有向银行贷款或借款。以农膜行业目前微利或亏损经营的现状,企业往往又很难在短时间内还清这笔款子,到头来还得贷款或借款。这样循环往复,企业的资金越来越紧张,贷款或借款越来越难,许多企业因此不得不停产、转产甚至倒闭。
三是市场乱。不久前被众多媒体曝光的山西一家农膜企业为了“节本增效”,不仅自己使用60%以上的再生料生产劣质农膜,而且以“有偿服务”方式把自己的商标转让给众多无证经营的个体户。由于其价格低,批零差率高,包装上又写着农民熟悉的企业和商标,一段时间销售十分火爆,甚至供不应求。相比之下,优质农膜产品因没有价格优势,反倒经常滞销和积压,导致市场上优质农膜比例持续下降,坑农害农事件时有发生。今年一季度,安徽市场销售的农膜有三成不合格。5月上旬,西安市场地膜抽检合格率竟然只有25%。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这位负责人建议国家给予农膜企业一定的优惠政策。比如,税收信贷支持,或借鉴化肥淡储的经验,在每个省选择一定数量的质量可靠的大型骨干企业,拨给一定的淡储资金,在解决农膜“常年生产,季节消费”的资金占用问题的同时,有效控制农膜价格的波动。同时,加大对伪劣农膜生产、销售的检查打击力度,为正规农膜企业营造规范、有序、公平的竞争环境,继而通过技术创新、新产品开发,生产出更多更好的农膜产品,以满足广大农民对优质高档农膜的需求,实现农膜行业与农业的健康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