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上市公司一季报显示,西南地区有多家化肥公司期间发生经营亏损动辄数千万元,有的甚至逾亿元,而将公司业绩拖入深渊的,如出一辙都是气头化肥的产销倒挂。
按说,西南地区天然气、页岩气资源丰富,加之上市公司拥有较为优越的融资条件,理应比其他化肥企业活得滋润一些,业绩相对好看一点,不料却也是“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究其原因,一是化肥市场一路低迷,价格一泻千里,侵蚀了生产企业经营利润;二是囿于气源紧张,装置总体开车率不高,同时气价高企也抬升了产品制造成本。
以上两点原因不可能在一年半载内有所改变,那么,国内气头化肥当何去何从呢?是任由亏损继续扩大而顽强坚守,还是尽快跳出泥潭开辟新领域?笔者认为,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相关企业应当思考清楚以下三个问题。
一是气头化肥“独木桥”能否继续走下去。今年以来,化肥行业遭遇极其惨痛的“走麦城”行情,主导产品尿素价格由年初每吨1700元一路下跌至当前的1400元一线,化肥大省山东有厂家甚至报出了1380元多年来的价格新低。而雪上加霜的是,尿素扩能步伐仍不见停歇。氮肥行业协会数字显示,至2013年国内尿素总产能已高居8000万吨以上,预计2015年这一数字将刷新为9500万吨,届时过剩量将达2400万吨。因此,市场容量是气头化肥企业必须着重考虑的头等大事。
二是气改煤将来的命运如何。有些气头化肥企业欲实施气改煤,但不论是原地转化还是异地建设新基地,都不能不考虑煤化工将来可能要受到愈加严格的环保约束。近年来,国内多地雾霾肆虐,一些重污染地区深感“压力山大”,许多地方政府均将削减煤消耗总量作为应急抓手。因此,煤头化肥的日子也不好过,即使能够生存下去,将来的环保治理费用也会不断加码。
三是决断产业调转何时着手为宜。当前,多数气头化肥企业陷于纠结,调转动作迟缓,主要是躺在政策“温床”上不愿意起来。以天然气价格为例,目前重庆地区化肥用天然气价格为1.3元/立方米,而工业用天然气价格为2.54元/立方米。半价“蛋糕”的吸引力摆在面前,企业必然不肯轻易放弃。然而,应当看到,随着民用领域天然气需求爆发式增长,我国天然气对外依赖度日益提高,气源紧张将常态化。因此,业内企业要想一想:半价天然气还能供多少?将来还有谁来为贴补买单?时间上又能支撑多久?否则,温水煮青蛙的故事就会变成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