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新型肥料专业委员会主办、中航化肥有限公司承办的“第五届全国新型肥料学术研讨会”在深圳市顺利召开。会议本着“创新、高效、环保”的理念,以“科技创新、提高肥料利用率、增加作物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保护生态环境及人类健康”为宗旨,围绕我国新型肥料技术创新与突破、新产品研发及产业化技术发展、施用技术与应用效果评价等方面开展学术研讨,来自相关部委及知名企业的200余名代表出席。农业部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土肥处处长李荣、国家化肥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北京)主任王旭、国家化肥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上海)副主任商照聪、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理事长白由路、秘书长赵秉强、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新型肥料专业委员会主任沈兵、中国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等近30位专家做专题报告及会议座谈。
发展新型肥料,扭转化肥产业艰难格局
5月22日,在全国新型肥料学术研讨会上,专家出示的数据,再一次让参会者看到了化肥产业的“责”与“难”。至2013年底,我国人口已经占到了世界人口的23%,有限的耕地上,粮食安全的压力不容忽略。同时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耕地施肥水平约446公斤/公顷,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0 公斤/公顷的4倍,2012年我国耕地面积占世界总耕地面积约8%,化肥实际消费量占全球消费总量的33%。有限的耕地上,化肥过量施用的农业现状同样不言而喻。
同时,数据显示,随着化肥用量的增加,作物增产的边际效益在逐渐递减。上世纪50年代,粮食产量与肥料使用量的比为40∶1,而到2010年只有13∶1,期间,粮食产量增加2.6倍,化肥用量增加了11倍。国家化肥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上海)商照聪指出,发达国家已经走过化肥用量下降时段,中国未来十年必将面临拐点,化肥用量下降,PK产能过剩,行业“艰难”会成为阶段性课题。
理性的数据引起业界深刻思考。以测土配方为重点的科学施肥,方兴未艾。同时,在确保粮食安全、食品安全的基础上,我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改善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压力越来越大。而肥料作为粮食生产的基本保证,也在资源耗竭、产能过剩的危机中陷入产业困境。因此,如何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基础上,逐渐减少化肥用量,提高化肥利用率,已经成为产业发展的重要课题。
肥料创新是产业进步的核心力量,方向是使我国肥料产业回归健康发展道路。化肥产业进入“拐点”期,“为肥料产业走出困难,应做些什么”? 在会上,郑州大学的侯翠红教授的呼吁再一次引起共鸣。把脉产业方向,与会代表一致认为,立足生态、环保、高效的化肥使命,我国肥料产业还需借“技术”力量走出产业困境,新型肥料需担当起引领行业发展的历史使命。
提高肥料利用率,技术创新是核心要素
“生态、环保、高效”是肥料产业发展的根本方向,而减少化肥用量,提高肥料利用率,需要新型肥料技术的支撑。农业部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土肥处处长李荣认为,就肥料利用率而言,不再是科学施肥的问题,其已经逐渐演变成经济、生态问题,甚至是敏感的政治问题。因此,提高肥料利用率需从“合理的配方、改进施肥方式、改善肥料品质”三方面入手,而改进肥料品质是肥料技术创新的根本。
近年,我国肥料技术创新已渐成浪潮,在本次技术研讨会上看到,我国农学家们的积极努力推进了新型肥料技术创新成果的“百花齐放”。
华南农业大学廖宗文教授强调,由于我国水资源短缺,肥料产业形势严峻,只有发展新型水溶性肥料,才能扭转艰难格局。他说,新型水溶性肥料保水又保肥,旱季雨季皆有用,东南西北皆有用。
郑州大学许秀成教授认为,综合应用增值肥料、纳米增效剂、有机碳肥、缓控释肥,坚持全面平衡施肥等技术,一定能达成所期待的目标。郑州大学侯翠红教授说,中浓度、多营养、功能性复合肥有望接近日本提出的“理想的完全肥料”概念,争取做到一次施用,能供给作物当季所必需的全部养分;并含有抗旱、防寒、防倒伏及调节植物生长的物质;具有改良土壤,特别是改良下层土壤的作用。
此外,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秘书长赵秉强认为,推进中国化肥产业走质量替代数量的道路,新型肥料技术要做开路先锋。要充分重视化肥增值产业。他列举了增值尿素效果试验,在使用增效剂之后,作物平均增产9.6%,氮肥利用率平均提高7.9个百分点。赵秉强秘书长说化肥增值产业技术的目标是推动中国传统化肥增值改性,目前,肥料增值技术已大量应用于氮肥、磷铵与复合肥。
会上,专家们带来的脲醛缓释肥技术、全自动连续酶解法生产海藻生物液肥、活化钙镁磷肥、矿物源腐植酸应用于水溶肥等多种新型肥料技术也引起了参会代表的关注与探讨。
新型肥料可持续发展,
需要科学态度与包容心态
新型肥料助推产业升级,技术的力量在日益显现。然而,肥料产业的发展也需理性科学。中航化肥有限公司董事长吴本农说,新型肥料在发展和使用过程中,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注意。第一,新型肥料在研发过程中,也有过功能混乱,作用机理不明显的情况,需吸取经验教训,弄清各种新肥料的功能作用机理。第二,弄清新型肥料与农药、化肥、激素的混用方法,避免出现副反应。第三,原理清晰,使用规范。第四,探索肥料的新功能,做好新产品的研发与监控。第五,进行科学试验,保证市场上新型肥料质量安全。
山东省土壤肥料总站主任泉维洁也表示,下一步,对肥料进行评价的标准是“安全”,要准确系统罗列出已评估过的新肥料是否可以推广,要深入分析如何对新型肥料进行评估的办法是重点。
除新型肥料的“安全”考量外,标准“缺位”也是新型肥料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目前我国肥料产业管理分为超前性限制性管理与滞后性跟踪性管理。对于成熟产业,超前性管理发挥了积极作用,而对于新兴产业,标准先行往往会远离市场。华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张承林教授指出目前限制我国水溶肥发展的因素:一是标准有待完善;二是高价格,无补贴,新用法增加了推广难度,使得水溶肥永远是“小蛋糕”,是名符其实的“贵族肥料”;三是金属含量要求苛刻;四是复混肥外观要求要改变,可以删除肥料粒形、大小等方面的要求。
市场逼迫企业创新,但创新之后如何规范是所有产业面临的现实问题。对此,会上专家与企业积极沟通,在标准与创新之间寻找突围之路,还需要管理与市场的两手联合,打劣扶优需要政府担当、企业自律。
任何新型产业发展,都需要从探索走向完善,新型肥料产业同样如此。新型肥料推进了产业升级,但新型肥料不能盲目发展,过度崇拜。中国农业大学陈清教授表示,不管是传统肥料还是新型肥料,没有合理的施用方式,就难以体现肥料的“好”。
对此,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理事长白由路认为,研究肥料机理,尤其是新型肥料的生产机理,科学发展新型肥料,是新型肥料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新型肥料发展,不仅仅是技术创新的驱动,还有许多配套措施,如政策、标准、技术服务、肥料与设备对接等需要跟进。站在产业进步高度看待新型肥料发展,充分发挥新型肥料的产业推动作用,解决产业发展难题,需要研制、研究和研发的业界人士,以包容心态、科学态度来对待新型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