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当前国内化肥供应最紧张的品种,当然非粉状磷酸一铵莫属。早在今年的9月份,磷酸一铵就开始紧张,到了10月中旬才得以缓解。对历史的追溯和对行业的分析,我们会发现:
一、磷酸一铵价格下跌的时间最长。从最高3000元(吨价,下同)开始下跌,今年10月份跌到1750元左右,中间没有任何一次超过一个月的价格反弹,而二铵、氯化铵、钾肥和尿素仅仅是从今年3月份后,才陷入了持续的下跌通道。
二、磷酸一铵在所有的化肥产品中跌幅最深。从两年间一铵的跌幅高达42%。同期内,以钾肥、二铵、尿素的最高价同最低价相比,这三个品种的跌幅都不到30%,也就是说磷酸一铵成为产能过剩和价格战的重灾区。正因为如此,使得磷酸一铵行业亏损严重,到了今年的8月份,行业的开工率下降到30%左右,从而造成了9月份磷酸一铵的供应紧张,到了10月底,磷酸一铵基本实现了生产企业、流通行业和复合肥厂的零库存,而一铵的开工率却并没有大的提升,由此导致了目前供应紧张的局面。
早在今年7月份,笔者就看好一铵市场,但遗憾的是秋季一铵并没有出现上涨行情,看来供求关系不能完全决定价格。笔者对一铵价格形成机制进行了反思。
一方面目前国内一铵的产能达1700万吨,但单个企业的最大产能不超过180万吨,大部分规模都在60万吨以下,行业的集中度低,也缺少沟通机制,使得一铵成为充分竞争的市场;另一方面,磷酸一铵的消费对象是复合肥工厂客户,单个企业的规模很大,且具有理性消费的特征,讨价还价的能力极强,使得即使在供应很紧张的情况下,一铵生产企业涨价的底气都显得不足(钾肥、尿素、氯化铵和二铵生产企业的规模要远远大于下游的体量,而且可以通过渠道的变更清除“不忠实的客户”,生产企业从而牢牢掌握了市场的定价权),由此带来了秋季一铵市场的“货紧价不扬”的局面。由此可见,一铵的定价权在复合肥企业,这是一个慢涨快跌的产品。
在硫磺和合成氨价格上涨的情况下,一铵价格较前期终于有了近百元的涨幅,但一铵的价格形成机制决定了只有在供不应求时,原料价格的上涨才能传导为产品价格的上涨,试图通过供求关系的紧张引起价格上涨的动能不足。
一方面复合肥和流通企业需要补库存,另一方面迫于环保、成本和资金的压力,一铵生产企业的开工率恢复缓慢,而复合肥生产对一铵具有刚性需求,由此判断,一铵供不应求的局面短期之内很难得到改观。但作为价格的被动接受者,其价格继续大幅上涨的可能性并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