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怪圈:复混肥行业叫好不叫座
尽管近些年来,提高肥料复合化率是我国化肥行业的主要发展方向,复混肥占肥料总消费量比例也在逐年攀高,然而除了一些产品有特色的企业外,近两年大部分复混肥企业却在叫苦不迭,虽然不少企业的销量每年都在上升,然而整体盈利水平下降却是压在农资人心中的一块大石。据中国磷肥工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1-11月,我国磷肥和复混肥行业主营业务收入3854.5亿元,同比增长19.4%,实现利润161.9亿元,同比下降20.1%。市场越来越难做成为业内人士的共识。
分析复混肥行业销量增加而利润却下降的主要原因,不少业内人士认为,近几年复混肥企业经营困难和行业产能过剩以及市场经营混乱的状况有关。据中国磷肥工业协会统计,截至2010年,我国登记的复混肥生产企业已有4786家,总产能已超过2亿吨(实物量),但目前产量却只有5000-6000万吨(实物量)。这样导致结果出现了“2亿吨产能、5000万吨产量、4000多家企业”的混乱局面,每年约有70%以上的产能处于闲置状态,过于庞大的闲置产能带来了全行业的低迷。而市场越是低迷越是混战。此外,复混肥行业由于门槛低、技术要求不高,导致行业集中度低下、企业多且水平参差不齐。据统计,2011年三元复混肥产量前十家企业1418.9万吨,仅占总产量的23.5%。没有一个能引导行业的龙头老大来引领行业发展,大中小企业各自为战也是导致这场行业混战的重要原因。近两年来,混战更加惨烈,有的厂家停业关门,有的企业限产、减产,更多的是在赔本赚吆喝。
异地扩张:以做大产能来做强市场
在产能过剩的背景下,优化产业布局规划,提高产业集中度来规范行业发展成为共识,复混肥企业似乎都卯足了劲参与一场“老大”争夺战中,为了求生存、谋发展,各大企业也是纷纷亮出看家本领。
湖南、湖北的企业在山东建厂,山东的企业向贵州、新疆、安徽等地拓展,近些年,复混肥企业异地建厂的现象屡见不鲜,有实力、有资金的企业通过新建产能来做大做强几乎成为他们的一致追求。因而,复混肥行业就在不断上演一种奇怪的现象,一方面产能远远过剩早已成为行业共识,而另一方面却不断有新建产能增加进来。
“扩大产能就是一种市场行为,企业有诉求就必然会有扩张。”中国磷肥工业协会常务副理事长修学峰表示,在看待企业异地扩产的问题上也存在两面性:一方面,在产能严重过剩的背景下,产能越来越大,对行业资源的浪费和导致激烈的竞争方面肯定是有很大影响,作为行业协会,也在不断地呼吁企业发展要理性,不能盲目扩产。另一方面,从某种程度上说,现在一些企业扩产也是行业调整规范发展的一个过程和阶段,譬如复混肥行业产能扩张的两大趋势一是往资源地集中,另一个则是往消费地集中,这也是逐渐促使行业产能合理布局必然要经历的过程。
而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譬如山东金正大公司在经历市场十五年磨砺之后,在2011年实现成功上市,更是加速了发展之路,先后在全国建立了8大基地。该公司副总裁陈宏坤就告诉记者,金正大产能扩张的目标性就是两点,一是靠近资源地,二是靠近消费地。他表示,实际上,新建产能也是企业发展的无奈选择,如果站在全行业和全国角度来说,在产能如此大的前提下,再进行扩产,无疑会带来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种种问题。但站在企业发展的角度来说,企业要想不断壮大发展,提高市场占有率,现有的产能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从公司的长远规划考虑,新建产能也是不得不做的事情。
除了生产企业之外,由于行业竞争加剧,流通企业向上下游延伸也是新增产能的另一来源。华农农资连锁总经理黄小兵也提出,当流通企业想往生产领域转型的时候就必然会需要有自己的产品来源,这样自然就会有新建产能增加进来,这就是市场规律。而且,他认为,在产能过剩的背景下,企业还敢于扩大产能,或多或少肯定都有自己的优势和赚钱点。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当前的新建产能在带来了资源浪费的同时,也可以说是行业的重新布局。
行业现状:“中国式”的产能过剩
事实上,除了化肥产业之外,国内很多传统行业甚至新兴产业都出现了产能过剩,如饱受诟病的传统钢铁、水泥行业,再如争议颇多的光伏产业、风电行业等。近日,工信部部长苗圩提出:“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产能过剩是不可避免的,市场经济的常态就是产能过剩。只有适度过剩,才能有企业竞争。如果都是短缺,企业就没有动力。然而如果一个行业产能严重过剩,比如行业产能利用率低于75%或者70%,就值得警惕,因为这会引发企业间恶性竞争,甚至引发系统性风险。”回过头来看化肥行业,当前正陷入这样的“泥沼”之中,化肥行业的“叫好不叫座”、“卖货不赚钱”已凸显传统化肥产业处于严重过剩和“亚健康”的发展状态。
在这种情况下,重新对产业进行合理布局没有错,然而,并非所有的新建产能都十分理性。在国内的化肥行业,绝大多数的企业都会认为,只有做大产能才能做强市场。就像有业内企业老总分析的那样,因为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信念,那就是通过增加产能、扩大规模成为行业龙头老大,提高市场占有率,而最终将其他竞争对手挤垮。这也是为什么不少企业在“赔本赚吆喝”的情况下依然拼命扩大产能的重要原因。而其后果也显而易见,譬如作为产肥大省的山东,在没有资源的情况下,而从消费量上看,有统计数据显示山东等5省产量占总产量的82%,而5省的消费量仅为总消费量的34.2%。然而各种规模、各种类型的企业近些年还是竞相在该地建厂,原料大进和产品大出增加了物流成本,绝非出于产业合理布局的考虑。
此外,在我国,产能过剩除了市场之手推动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则是中国式的产能过剩。苗圩分析认为,从某种程度上说,中国式的产能过剩,并非完全是市场经济水到渠成的自然产物,同时也是政府驱动投资模式的伴生品。一方面地方政府给钱给地给政策,各种明补暗补使劲补,让企业做大做强之心瞬间膨胀;另一方面政府的过度介入,让企业经营者都过分相信政府的兜底。在市场经济比较成熟的经济体中,产能通常都不会严重过剩,因为严重过剩通常意味着大量企业要被优胜劣汰出市场,从而减少供给。但在我国,又是一个例外。很多地方政府出于本地GDP、财税和就业的考虑,坚决抗拒市场力量,就不让这些企业倒闭和出局,于是产能过剩就逐渐累积,最后发展成为一个痼疾。这在化肥行业表现的同样明显。
作为涉农产业,化肥所享受的各项政策要比其他产业多。就曾有企业老总向记者透露,有些企业新建产能,并不是单纯为了扩大生产,而是希望借助地方政府在土地税收方面的优惠增加厂房,多占用土地。而从生存来看,几年前,业内人士就分析产能过剩最终会带来行业洗牌,有一大批小厂会倒闭,然而从现状来看,每到在市场压力下,企业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候,就可能会出现政策之手来“拉”一把,原本憋了最后一口气的企业又重新活下来,导致真正被彻底关停倒闭的企业少之又少,造成整个行业陷入“活不好、关不了”的怪圈。
企业呼声:从竞争走向竞合
“无论如何,现在行业背景显然已经很不合适再投资在新建产能了”,湖北鄂中化工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才超如是说。他表示当前行业由于产能过剩所带来的混战已经进入白热化程度,有些完全没有特色,既不靠近资源地,在消费地又没有优势的小企业加入复混肥行业则完全没有必要,只会加剧行业竞争。如果按照行业产能利用率低于75%或者70%,就值得警惕,那么化肥行业产能利用率不到40%的现状足以使行业警钟长鸣了。
面对行业大量闲置产能,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关注如何才能提高现有资源的利用率。不少业内人士开始呼吁,企业该转变发展方式了,让行业大量的闲置产能得到充分利用,不要再依靠新建产能的扩张来发展。
贵州西洋集团总经理贾启彬表示,该公司目前在市场对外扩张的时候,大多数情况下采取的是并购当地的企业或是租赁已有生产线。这样一来,既避免了新建企业投资大、周期长的问题,又避免了行业总产能增加的情况,而且整合收购一些中小企业也可以提高整体行业规范发展水平。因为在激烈竞争情况下,难免有些小企业为了盈利,在产品质量和经营上打折扣,如果由大企业来经营则会好很多。而且并购企业的话,也不存在员工招聘培训等问题,可以保证正常运转。目前,贵州西洋在河南和江西市场都采取了这样的方式进行运作。他也建议有条件的大企业,也可以多考虑这种形式来利用行业资源。
此外,和新建产能相比较,并购其他企业还可以获得更多的原料资源、市场份额或销售渠道。近年来,这种模式也越来越被行业更多企业所关注和认可。尤其是大型流通企业往上游延伸进入生产领域时更是以此种模式为主,譬如近年来,中农控股就陆续在安徽、山东、山西等地以收购、控股等多种方式将安徽大丰、烟台五洲丰、永济中农化工等企业纳入麾下。而生产企业中,中海化学在积极拓展化肥业务板块时,也采取并购业内大型复合肥企业的方式来扩大自身发展,并取得了很大成功。
“在确保质量和服务的前提下,可以通过选择优质企业进行贴牌的方式来资源共享。” 杨才超认为,当前火车、汽运等运费上涨导致企业成本大幅提高,要解决这一问题,也没有必要在同一个市场上每个企业都来重新建厂,最佳的解决途径就是能选择优势企业贴牌生产。他提出尤其是对于一些普通复混肥产品来说,可以在销售市场地选择品牌和质量信得过的企业,直接进行贴牌加工就地销售。
除了贴牌之外,成都新都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刘晓霞还提出另外一种方式,就是换货,他认为,可以探讨实行一种不同地区不同厂家同一配方产品之间的互换模式,因为贴牌生产还要占用大量资金,而且由于合作是单方向的,可能会出现质量上问题,如果是双方进行换货,则双方在质量上也会更加有约束性,便于质量把控。
政策环境:鼓励资源共享实现持续发展
当然,重组并购或是贴牌、换货也并非像说起来那么简单。陈宏坤告诉记者,实际上,他们也非常希望能加强行业内合作,在异地扩张的时候,也曾多次考察,和一些企业商讨合作的可能,还曾在媒体上刊登广告寻求各种形式的合作,但最终发现能成功实施的并不多。主要原因首先是合作前期的谈判比较艰难。作为并购企业,都会想要选择生产线好、地理位置不错的企业,但往往这些经营较好的企业并不愿意被收购或是要价较高,企业在扩张时,想找到性价比较高的合作企业难度较大。此外,还有并购带来的两个企业文化和管理融合的问题都需要详细考虑。
贾启彬也坦言,上述的问题他们也曾遇到,而且收购还存在由于原有企业设备、生产线、场地、位置都已经固定,再改造利用也相对不便。和收购相比,如果租赁企业来生产的话则更不容易,由于租赁的生产线是归属其他公司,在生产许可证、产品登记证以及税务等方面的手续都不太好操作。
而贴牌和换货在实施时,也有一些短板。贾启彬就认为,因为化肥质量和肥效并不仅仅表现在含量一样上,即便是同等含量、同等配比的化肥,在肥效上也不尽相同,譬如原料使用进口钾和国产钾同等含量的产品肥效不一样;再如不同品位磷矿所生产出肥料产品其中含有的水溶性磷成分也不相同。不论是贴牌还是换货,最好还是旗鼓相当企业之间进行,而且还要注意生产工艺和原料来源等多方面问题。此外,由于是借助别人的生产线来进行生产,在生产计划的安排调度上,也会存在一些问题,可能会出现在市场好的时候货源没保证的情况。
尽管在操作上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但在目前的情况下,这些方式也不失是解决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的可行性途径之一。
从政策角度来说,当前的政策风向也有所偏向,在《化肥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就明确提出,到2015年,氮肥、磷肥和复混肥企业数量大幅减少,大中型氮肥企业产能比重达到80%以上,大型磷肥企业产能比重达到70%以上,大型钾肥企业集团规模进一步壮大,逐步形成以大型化肥企业为主导的生产经营格局,鼓励大型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淘汰落后及建设化肥基地等方式,进一步壮大行业的经营规模和实力。而湖北省政府在近日召开的淘汰落后产能和兼并重组工作会上更是明确强调,该省今年将重点支持宜化、兴发、洋丰、三宁、祥云等龙头企业兼并重组、做大做强,提高产业集中度,严格产业准入。也从某种程度上说明兼并重组未来可能会成为行业资源整合的方向之一。
破局重生:行业健康了,企业才能生存
在解决产能过剩的问题上,苗圩提出了三方面建议:一是在规模效应明显的行业提高产业集中度;二是鼓励企业增加研发的投入,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三是提高节能环保约束机制,淘汰落后产能。
化肥行业也同样如此,从行业角度看,中国磷肥工业协会已将“抑制过剩,转变增长方式”作为“十二五”磷肥工业发展的重要方略。产能过剩之下,企业要么在压力下出局,要么在动力下在服务和创新上破局。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下,相信与其企业各自为战,倒不如寻找一种竞合发展方式来应对行业发展的更佳途径。企业必须要认识到,企业要做强,产能扩张并非最佳出路,更不是唯一出路,能找准定位、有特色、能充分调动资源适应行业形势的企业才能永葆生命力。
和大量散而乱无序竞争的传统复混肥企业的艰难经营现状相比,我们看到也有一批有特色的缓控释肥企业、水溶性肥料企业产品利润仍比较可观,一批依靠品牌影响力和贴近式服务的复混肥企业走出“竞价时代”,企业规模也在不断壮大,在低迷的市场中脱颖而出。另外还有一批企业看到了国家对节能环保的重视,在越来越严格的节能减排的调控中,将投资和调整的重点放在企业自身技改和环保达标中,不再追求做大企业,而是调整思路,做强企业。
从长远看,提高产业竞争力的根本出路在于增加科技投入力度,发展适合现代农业发展的产品和服务,为企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同时通过行业内整合,促进优势互补,提高产业集中度,才能带动整个行业做大做强,只有在行业健康发展的环境土壤里,企业才能生存得更好。我们也期待复混肥行业早日走出低迷行情,涅槃重生,迈上一个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