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化肥
在上周于合肥市召开的安徽化肥工业协会2013年年会上,与会专家提出,以规模大小作为产能退出和准入的门槛不尽科学。破解产能过剩,一方面有赖于政府制定更为切实可行的措施,另一方面有赖于企业科学认识,着力在结构调整和节本增效上做足文章。
据悉,2012年磷复肥行业产量和销售额双增长,但经济效益不增反降。与此同时,氮肥过剩局面也在加剧。据统计,到2015年,国内有大约80套大型合成氨装置陆续上马。
上海达门化工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於子方在发言时表示,现行调控措施在两个方面有待商榷:一是在落后产能退出上,有关部门以产能大小作为衡量装置落后与否的主要依据,而事实证明,小企业在能耗、效益上未必低于大装置;二是在准入制度上,现行办法同样以规模为导向,客观上造成产能迅猛扩张,按照目前的增长速度,即便淘汰掉所有的小装置,也无法化解过剩矛盾。
面对过剩,安徽省重化办主任李朝东提出,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辩证分析。宏观上,化肥产能确系全行业过剩;而对特定企业而言,微观层面的市场则未必过剩,核心在于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和提高产品竞争力。
安徽省原副省长、安徽化肥工业协会名誉理事长宋明提出破解产能过剩,以化肥为主体、向两边撑开的“一体两翼”设想:一翼是研发适应不同土壤、气候、作物的肥料,在减施增效上下功夫;另一翼是发展材料化学品,由无机化工向有机化工延伸。
近些年安徽化肥行业大力实施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据安徽化肥工业协会理事长杨青元介绍,安徽的氮肥原料路线改造已走在全国前列,同时,一些化肥企业在实施差异化发展和 “一厂一品” 战略上取得长足进步。比如,安徽金禾实业公司的AK糖和安徽曙光精细化学品公司的氰化钠产量均已居全球领先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