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热门:春耕 化肥行情 尿素价格
首页 > 农药市场 > 正文

国外大量农药专利过期,国内利用蕴含巨大商机


农资网 2012年9月29日 10:36 来源:中国化工报
关键词:农药

如何对专利过期农药进行更有效的利用,在近日举办的第二届专利过期农药的有效利用专题研讨会上,专家们为此进行了热烈讨论。他们普遍认为,用好了专利过期农药将为国内农药企业带来大市场。


  在全球农药市场上,非专利产品已占到了75%,未来4年内,还将有40个国外农药品种专利过期。到2023年,全球将有166个农药相关的专利过期,预计新增市场价值可达110亿美元。在目前我国农药行业创新技术有限的情况下,如何有效地利用过期专利,成为了抢占市场先机的一种可能。那么,我国农药专利现状如何?如何有效的利用过期专利?在利用过期专利中应注意哪些问题?记者对此进行了深入采访。

 

一些国内农药企业不断提升自主研发能力,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比如江苏辉丰农化股份有限公司已成为世界第一的咪酰胺研发和产业化基地,并拥有生产能力世界第二、亚洲第一的辛酰溴苯腈原药研发和产业化基地。图为在9月26日闭幕的首届中国绿色农药博览会上,国务院参事、中国农药发展与应用协会会长刘坚(左二)在该公司的展位前,听公司董事长仲汉根(左一)介绍公司发展情况。 (本报记者 蒋善军 摄)


  用好了,可实现扬长避短


  “目前农药技术开发主要由国外几个大企业垄断,我国农药行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仍然较少,仅有30多个品种。”国家知识产权局化学审查部有机化学处长赵霞告诉记者。数据显示,2011年,拜耳、巴斯夫、先正达、住友、陶氏、杜邦6家公司农药专利总申请数达904件,占2011年申请总数的75.5%,并拥有虽的市场竞争力。相比而言,我国农药企业市场竞争能力较弱,不但专利数量少,国内自主开发的农药产品部分老化,加之企业推广力度较小,市场影响力不大。


  开发出属于自己的农药专利技术是提高竞争力的关键,但实际上开发专利并非易事,农药专利研发投入大、创制周期长等特点,使得我国大部分农药企业在专利开发道路上步履维艰。一位农药企业的研发人员告诉记者,通常研制一个可工业化的新农药至少需要投资8亿美元,还要筛选12万个化合物,耗时至少也要9~10年的时间。


  “对于我们这些中小企业来说,自己开发专利太难实现了,我们在科研上投入就没法跟国外的大公司比。”一位小企业的负责人说。记者也了解到,目前国内只有少数农药企业拥有自己的专利技术,大部分企业的研发还主要停留在仿制国外产品的阶段。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化工信息中心农药技术经济发展中心技术总监胡笑形表示,不管是研发型公司还是以仿制为主的非专利公司,现在都非常关注专利过期农药的开发和利用。中国化工信息中心高级工程师蔡志勇告诉记者,过期农药专利是失去了法律效力的专利,成为了公有技术,任何人都可以免费使用。虽然在法律上是失效了,但是这项发明并没有失效,依然是有用的发明、先进的技术,可以发挥出经济效益。以草甘膦为例,虽属于过专利期产品,全球年度销售额却在140亿美元以上。


  “如能用好专利过期农药,不失为农药企业扬长避短的良策。”很多专家都对记者表达了这样的看法。胡笑形认为,新农药创制周期长、投资大、成功率低,对科研团队水平要求也高。如果能有效的利用到期专利进一步创新,也可以降低研发的投入和风险。赵霞则表示,针对现阶段我国农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较弱,短期内难以改变的情况,合理发展专利到期农药品种不仅可以降低企业的研发投入和风险,也有助于我国农药行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这对于我国农药行业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发展机遇。


  非专利农药市场的蓬勃发展也为企业提供机遇,据了解,目前全球非专利农药的市场份额不断提高,专利到期产品和非专利农药产品占领农药的主要市场,约占70%的市场份额。2010年全球农药市场价值约为441.95亿美元,其中专利保护期产品约占30%,非专利产品约占27.5%,而专利过期产品所占份额最多,约为42.5%,总金额达到187.83亿美元。


  “目前非专利农药市场表现了非常强劲的态势,今后有效的开发利用即将专利过期的农药,是决定我国农药工业发展速度与水平的关键之一。”胡笑形说,“我国农药企业要抓住机遇,要充分利用即将到期的农药专利。无论是农药中间体,还是农药有效成分的开发,都必须从专利技术入手,在前人的成果技术上,通过改革、创新,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这样才能推动农药工业的发展与提升。”

 


日前,近200名农资经销商参观了蔸都发中稻示范田、南方水稻黑条短缩病试验示范田等多项试验示范。图为大方植保总经理何可佳在现场分析新农药组合套餐的实验结果。   (本报记者 高云 摄)


  用之前,要注意五个问题


  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关注过期农药专利的利用,他们也迫切地想了解,在利用这些品种之前应注意哪些问题。一些农药、信息检索专家接受记者采访时给出了答案,归纳起来大体有五个方面。


  一是确定农药产品的法律状态,注意专利保护的地域性。据蔡志勇介绍,当某一农药品种没有申请中国专利,其确认和利用就比较简单。但只要该品种在国外申请专利,该专利没有中国同族,或者该品种国外最早申请的专利公开之前又没有到中国申请专利,就能够确定该品种没有中国专利,可以在中国生产和销售。但对于出口企业而言,该品种产品出口到有专利保护国家属于侵权行为。


  值得注意的是,在查到无同族的中国专利时,还要根据时间判断。一般来说,国外专利自其本国专利申请30个月后、指定了中国的世界专利自其申请世界专利48个月后如果其专利族中没有中国专利号,则可以在中国境内无偿使用。


  二是在开发国外专利过期农药方面还需要注意其精心设计的全面的专利保护。胡笑形表示,这一类的专利除了对原药的专利保护之外,还有相关中间体的专利、新用途专利、农药新剂性的专利等,这些后续专利也成为从属专利。在这类农药专利权期满之后仍需要谨慎,在开发过程中避开其在方法、中间体、制剂和用途等各方面的专利,这样才能有效地规避侵权风险。


  三是注意补充保护证书即SPCs的保护。据了解,为了保护过专利期的技术产品,一些农药公司作为保护措施,经欧盟批准,自1997年起采用了补充保护证书,对1985年1月1日后获得SPC授权的保护期有效延长5年。如噻虫胺原为2009年11月期满,因获得 SPCs,保护期延至2014年。


  四是过期专利农药产品的延伸开发要有预期的目标,切记“一窝蜂”。在过期专利农药开发产品时,要根据市场需求和潜在市场的预测以及同行企业对该产品的竞争情况,根据原料和中间体的可供应情况,以及装置和设备的最优组合。如果产品以外销为主,即为国外公司进行外包生产,规模以外包需要量而定。


  五是要关注农药创制型企业的专利战略。了解农药创制型企业的专利战略,可以使农药企业谨慎地作出投资决策,避免项目盲目投产,撞上原创品种公司所构建的严密的专利网,触及专利“地雷”。在企业仿制产品上市前,应充分地检索和进行市场调研,确认可以避开专利链条上的其他有效专利如方法、中间体、制剂、用途等。


  “在专利过期农药的开发过程中,一方面要全面、认真的查阅基础专利和从属专利,避免侵权;另一方面,还要在原有的基础上大胆创新,不断提高我国农药工业的技术水平。”一业内专家表示。

 
  想用好,仍得做通盘考虑


  注意到选择可利用过期专利的问题还远远不够,开发专利过期的农药品种是件复杂的系统工程,如何对其进行更有效的利用,还需要从各个方面通盘考虑。


  胡笑形认为,首要问题是选择合适的过期农药专利,要根据“需要”和“可能”这两个关键因素来选择开发利用过期农药专利品种。胡笑形提出,一方面,企业要考虑农业与市场的需要。要对国内的农作物类型、农作物耕地面积、农业病虫害发生状况、所用农药类型,急需农药类型等方面做深入调查。只有把这些问题搞清楚了,农药企业才会有的放矢。市场的需要则要求企业必须了解待开发的品种在市场所占份额。在关注国内市场的同时,企业还要瞄准国外市场,如非洲、拉美等市场。另一方面,企业要根据可能的条件选择开发过期的农药产品,需考虑自身条件如原材料获得的难易程度、企业技术水平、技术人员的配置等。此外,还要考虑社会因素,如地方政府是否允许、是否符合产业政策等。


  “要想更好的利用专利过期农药,企业还要在加强自主创新能力方面下功夫。”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化学发明审查部副部长张伟波说,农药企业在过期农药专利技术开发过程中,通过合法的“仿中学”、“学中创”,走一条仿制、仿创、完全创制的发展之路,从而达到低投入、高产出的效果。


  “在专利过期农药的开发利用中,企业必须要清洁化生产,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南开大学邹小毛教授表示,清洁化生产有助于企业在利用专利过期农药的过程中,降低成本,减少环境影响。他认为在开发专利过期农药的过程中,企业要可持续发展,要从工艺路线设计出发,提高产品转化率、选择性等;还要选择好的工艺条件、安全有效的分离措施等,从源头减少“三废”,降低成本。


  中国化工信息中心高级工程师胡静告诉记者,为避免在利用过期专利时与国外企业产生侵权纠纷,农药企业要树立侵权风险意识,建立专利预警机制。这是提高研发效率、支撑战略部署、做好纠纷应对的重要内容。如遇到侵权指控时,企业应积极的应对,采取评估侵权风险、主动需求和解、收集和保存证据以及运用抗辩技巧来降低赔偿数额等措施。特别是在海外侵权指控时,不要轻易放弃应诉和反诉,要多渠道谋求和解。


  此外,也有业内人士表示,有一些企业在仿制过期专利的过程中,通过自主创新,开发了属于自己的专利技术,这时企业则要注意进行有效的专利保护。胡笑形建议,除了有关政府部门要制定科学的农药法律法规,加强贯彻、执行力度,从源头上减少农药专利侵权和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的案例,行业也应建立企业间人员聘用与同行业禁阻的规章制度,减少和杜绝由于人员流动带来的专利侵权问题。

(作者:刘敬彩     责任编辑:YanBO)
相关资讯
行情按地区分类
推荐信息
专题信息
热点资讯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在线投稿 | 免责声明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2004-2009©版权所有: 农资网,保留一切权利!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和建议,欢迎您E-mail至:ampcn#126.com
客户中心:0371-63563512 13903839098 技术支持:0371-63563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