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在全国优质农产品开发座谈会上,一些农业专家坦言,要确保优质农产品开发上规模、上水平,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水平,除了推进优质农产品开发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产业化之外,必须重视假冒伪劣农药的打假工作。从目前的情况看,农药打假仍然任重而道远。
农药是一种特殊的商品,为加强农药管理,国家在《农药管理条例》中,对农药的生产、经营主要规定了三项制度:农药登记制度、农药生产许可制度和农药质量标准制度。但并不是有了三证就是合格的农药产品了。一个合格的产品,不但要有“三证”,而且产品质量和标签也必须合格。
农药打假的对象是假农药和劣质农药。根据《农药管理条例》的规定,假农药有三种情况:以非农药冒充农药;以此种农药冒充他种农药;农药成分与标签标示不完全相同的农药。劣质农药也有三种情况:不符合农药产品质量标准的;失去使用效能的;混有导致药害等有害成分的。
农民是假冒伪劣农药的直接受害者,近年来,有关这方面的报道已是屡见不鲜。而农药企业更是饱受假冒伪劣农药之苦。以江苏安邦电化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是国内吡蚜酮协作组的组长单位,吡蚜酮是该公司1998年开始研制、开发,2006年投入市场的产品。目前,“三证”齐全且有装置的吡蚜酮原药生产单位只有两家,生产相关剂型的企业也只有五六家,但是市场上假冒安邦品牌的原药和制剂产品就有50多种,一家“三无”化工企业推销的假冒安邦原药价格比真药便宜。为了打假,安邦电化有限公司也花了很多费用,在江苏、河南、湖北等省都抓到了制假分子,但相关执法部门在办案上只有“罚款”权,没有“抓人”权,因此在处罚手段上颇为无奈。
事实上,国家相关部门对于农药打假工作一直十分重视。从2004年至今,农业部、国家质检总局、公安部、国家工商总局每年都联合开展包括农药打假的农资打假专项行动。2012年3月以来,国家质检总局在全国质检系统开展了“质检利剑行动”农资打假战役,并于5月29日公布了15起2012年春季农资打假典型案件和两起与公安部联合挂牌督办的案件,如山东省德州市质监局查处的货值33.06万元的无证生产农药案,形成了农药打假的高压态势。2012年的春季农资打假工作座谈会也提出了农药行业要继续开展农药“三证”、农药产品的监督抽查工作,联合公安、质检等有关部门开展专项行动等措施。但从目前情况看,坑农害农的农药制假售假案件屡有发生,为逃避打击,假冒伪劣生产企业较之前更加分散,造假行为也更加隐蔽,有的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有的是采取筑高墙、养恶犬、设监控等手段阻挠执法,更有甚者是直接暴力抗法。
假冒伪劣农药为何屡禁不止呢?记者调查发现,原因不外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鱼目混珠的农药市场上,农民没有孙悟空的“火眼金睛”,识别真假只能依靠自身感官。二是多数经销商从自身利益出发,极力向农民推荐的并不是质量最好的产品,而是利润最高的产品。假货无疑是利润最高的,这也是假货比真货走俏的原因。三是暴利的驱动,暴利是造假者制假冒险的动力。四是打假力度仍然不够,违法成本与所获得的暴利相比显得少之又少。
针对此种现象,12日座谈会的一些与会者建议,必须建立和完善部门联合打假长效机制,如加大部门配合力度,适时、适情开展联合行动;结合农药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结果,追根溯源,打击假劣生产源头和经营网络;坚持政府打假与企业打假相结合、打假与扶优相结合,推动信誉度高、产品质量好的企业占领市场;克服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深挖大案要案的同时,加大督察督办和明察暗访工作力度,确保农药市场质量安全。《中国质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