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眼看就要结束,盘点今年农资行业,让人长精神的事情似乎不多。从2008年市场下行以来所形成的诸多问题始终没有彻底解决,反而是愈演愈烈,甚至成了常态化。比如基层经销商过去多年形成的到季节就拿货的热情早已归于沉寂。前不久在首届中国高端特种肥料行业发展论坛上,就听到行业专家“农资行业将进入冬天”的感叹。那么2012年呢?似乎也不见多少利好消息。化肥电价提高,各项成本上升,化肥出口关税越收越紧……看看国际经济形势沉疴难起,农资行业不悲观都难。人们似乎有理由把2012加上书名号,变成美国那部灾难片了。
翻开历史看看,其实没有多少平安无事的日子。据说有人统计人类几千年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只有7年完全没有战争,经济危机与波动也从没有远离我们。读史可以明智,我们有理由从历史回眸中找到支撑我们微笑的东西,那就是规律,经济与社会发展终究要遵循的规律。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发布的《2012年社会蓝皮书》中披露:2011年中国农业人口首次低于城市人口,中国城市化水平超过50%。别看这个渐进的质变只是百分比数字的变化,但在具有几千年农业文明历史的中国却是第一次,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转变。这对农资行业有意义吗?笔者认为,不仅有,而且很大。
近的来说,现在的农资市场状况是交织了国际、国内两方面因素的结果,国际因素的偶然与必然我们管不了,只能认倒霉然后扛着。国内农资市场也有必然与偶然。经过近一二十年的快速发展,中国化肥产业已经从不足变为过剩,氮肥、磷肥产销都位居世界前列。只是国际金融危机让这个矛盾一下子凸现出来。有位业内企业家说:不过剩就不叫市场经济。话糙理不糙。过剩时代,你还希望农民和基层经销商囤积化肥吗?随用随买那是必然。过去几年的化肥市场震荡让经销商心有余悸不敢多拿货也只是表象,骨子里是市场变了,农业变了,农民变了。
远的来看,这种变化一旦开始,就永远也不会再变回来。未来农民再减少,土地资源再集中,机械化水平再提高,农业规模再扩大,农资流通的模式必然再也回不到从前。虽然这个过程会很漫长,50年?100年?但就像百川东到海是由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决定的一样,世界发达国家走过的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道路必将改变中国,这是经济和社会规律决定的。
狂想三十年后,当中国农业以规模化的大户和农场为主时,想了解什么叫忽悠团,一定要到农资历史博物馆。狂想五十年后,当中国的农场和农业产业链都由专家型、知识型工人来管理时,谁还会制售假冒伪劣农资?狂想一百年后,中国的农场主和农业经营者一定会把中国园林和农场结合起来,把天人合一与循环农业结合起来,向世界介绍只占中国总人口10%的中国农民经营的中国农业!
这个狂想曲的序曲已经从那本蓝皮书中听到了,关键是你信不信?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