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农资
朋友王三,是陕西渭北某县一位曾经走过弯路的县级农资经销商。今年40出头,瘦瘦的个头不高,精明能干,很有经济头脑。由于在家里排行老三,大伙就都叫他王三,以至于当地十里八乡许多人只知道他叫王三,却不知他的真名。
机遇总是垂青有所准备的人。2000年,当东南沿海地区的人们正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潮头浪尖尽情拼搏的时候,在西北的贫困山区小县,仍不知有多少人思想观念不解放,揣着“铁饭碗”不敢放。但身为该县供销社职工的王三却敏锐地意识到,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成就个人事业的机遇来临了,他毅然决定辞职自主创业,“下海”从事化肥等农资经营。从此,他开始了全新的创业历程,也为自己打开了一扇通向成功的大门。
由于有在供销社从事化肥经营的经历,他干得很顺手如鱼得水。诚信是商家之本,他一直坚守诚信的理念。以质量求生存,以信誉求发展,严把进货质量关,决不以次充好、以劣充优,自觉接受行政执法部门的监督。同时,他坚信靠服务赢取信任。他在坚持薄利多销,让利于农民的同时,经常深入到田间果园进行察看,了解化肥、农药的使用情况,运用自己掌握的农化知识,对购买农资的农民积极进行引导,帮助农民选购化肥农药,赢得了农民的信任,很快占据了较大的市场份额。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流通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到2004年前后,从事农资经营的人越来越多,无论是县城还是乡村到处都是农资经营门店林立,且“正规军”与“游击队”争抢地盘,市场秩序比较混乱。在生意越来越红火的时候,王三却没有把握住自己:一是摆阔气,投入较大资金兴建了在当地数得着的小洋楼;二是图虚名,婚丧嫁娶大操大办。阔气和虚名几乎耗去了他多年的积蓄。
转眼到了2006年春季,他头脑不冷静错误估计形势,盲目跟风,在尿素高价位时贷款购进了一批货,原以为尿素还会再涨,到时一抛,不但能还了贷款还会小赚一把。谁知来不及出手价格就暴跌了,一下子就“血本无归”。人生的紧要关头往往只有一步,但是他却迈出了最不该走的一步棋。看到别人卖假化肥赚了钱,为了能尽快还贷,他把原先一贯坚持的人生信条、经营原则一概都忘光了。当年秋季,一个他一直不愿与之为伍的生产商成了他的座上宾,他们合伙经销用磷石膏为原料生产的硫酸钙肥,且冒充高效磷肥来欺骗农民,当地执法部门虽然来检查了几次,也都设法摆平了,尝到甜头后他变得与以前判若两人。
一步走错,步步错。2007年春季他设法购进了一批劣质磷肥,想大赚一把,但是事与愿违,没卖出几袋就被执法部门查抄了,不但没收了劣质磷肥还罚了款。急红了眼的他不甘心认输,完全丧失了理性,不听任何劝阻,孤注一掷于当年秋季又购进了一批假冒的有机无机复混肥,这一次为了躲避执法部门检查,他将化肥分散放在几个乡镇来销售。法网恢恢疏而不漏,一封群众举报信击碎了他发财的美梦。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生意实在无法再做下去了,不得不关门停业……
往事不堪回首,关门停业后,他消沉过一段时间。但是当他看到妻子和孩子忧郁期盼的眼神,为了生计,他感到自己不能再消沉下去了,特别是当他看到国家越来越重视农业,自己又擅长经营农资,应该振作起来,在那里跌倒,就从那里爬起来。认识提高后他就积极从自身找原因,认真总结,汲取教训,购买了大量农业科普书籍、报刊、光碟,认真学习充实自己,老老实实从头开始,他不顾妻子和亲朋好友的反对和劝阻,寻遍所有的亲朋好友连借带贷,共筹积资金10万余元,重操旧业。
重新起步时遇到了难以料及的困难,几乎没有人再相信他。面对困难,王三没有退缩,为了打开局面,他用自己和亲朋的果园做“示范田”,拿上香烟硬拉着农户到“示范田”里参观,邀请农户一起交流防虫治病以及用肥的心得体会……经过一年多的不懈努力,到了2009年秋季逐步打开了销售局面,生意慢慢走上了正轨。
同时,他为了今后能把销售工作做得更好,一是积极对国家相关政策、市场需求量及走势等进行了解。二是对当地农资市场适销对路产品容量、农民用肥用药特点等认真进行了分析。三是注意选择好的厂家,经营好产品。他在经营上坚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严把进货关,二是现款交易不赊欠,三是开处方卖农资,四是做果农的科技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