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热门:春耕 化肥行情 尿素价格
首页 > 化肥市场 > 正文

从战略高度推进缓控释肥产业发展


农资网 2011年6月10日 10:37 来源:科技日报
 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环境保护部在此之前发布2010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我国湖泊(水库)富营养化问题依然突出,农业源污染物排放总量较大,总体形势仍十分严峻。在监测营养状态的26个湖泊(水库)中,富营养化状态的占42.3%。全国开展酸雨监测的494个城市(县)中,出现酸雨的城市249个,占50.4%。不久前召开的第四届国际缓控释肥产业发展高层论坛上,有关专家提出,解决我国化肥滥用造成环境污染问题,亟须调整化肥生产结构,提高化肥使用效率,大力发展和推广缓控释肥等新型高科技肥料。请关注

  清澈的湖泊由于富营养化,蓝藻暴发,水体污染严重;氮肥过量使用,造成的挥发和淋失严重,地下水甚至在蔬菜瓜果中硝态氮含量超标……

  化肥就像一把双刃剑,在造福人类,保障人类粮食安全的同时,也在肆意破坏和污染着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

  在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随着新型高科技肥料研发不断取得突破,化肥产业必将跨进一个科学和可持续发展的时代。

  氮污染,地球生命的隐形杀手

  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化肥占有重要地位,我国化肥的总产量和消费量均占世界三分之一以上。据专家分析,化肥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在40%以上,我国用占世界9%的耕地消费了世界35%的化肥,生产了世界19%的谷物,49%的瓜果蔬菜和19%的水果,养活了世界21%的人口。

  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副司长胡元坤认为,在资源约束加剧的情况下,我国种植业能够保持稳定发展,化肥的投入和科学施肥功不可没。“今后一个时期,化肥对农业生产,农民增收和经济发展仍然是不可替代的”。

  但是,近年来,我国粮食产出和化肥投入产投比呈现逐步下降、肥料尤其是氮肥的利用率明显降低,石油和磷矿等化肥生产资源日益紧缺,再加上化肥滥用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

  “现在我们成了全世界氮肥最大生产国,我们到处都营养过剩,沙子里面,土里面都营养过剩。”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院长张福锁不无担心的说,2006年北京的一次中型沙尘暴带来了六千吨的氮,他们的一项研究结果发现,华北平原氮的沉降上世纪80年代是89公斤,现在是99公斤。“大气里面的氮主要来自农业,随着时间变化,农业面源污染、湖泊富营养化问题越来越严重,光天上掉下来的氮就已经足够富营养化了”。

  实际上,影响环境的主要是氮、磷肥。我国氮肥吸收利用率仅为35%。磷肥的当季利用率只有10%—30%。氮、磷化肥的损失,导致地下水硝酸盐含量提高,农产品硝酸盐含量超标品质下降。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的研究显示,每年我国有123.5万吨氮通过地表水径流到江河湖泊,49.4万吨进入地下水,299万吨进入大气;长江、黄河和珠江每年输出的溶解态无机氮达到97.5万吨,其中90%来自农业,而氮肥占了50%。

  根据2008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分析,2008年太湖、滇池、巢湖等我国28个重点监控的湖泊都遭受到农业面源污染的威胁,其中部分湖泊达到重富营养化程度,主要污染物为总氮、总磷。在太湖外部污染总量中,工业污染仅占10%—16%,农业面源污染已占到59%。施肥过量已导致我国许多地区地下水和地表水硝酸盐超标。

  张福锁总结过去20年的数据,他发现我国土壤pH值下降了0.5个单位,“自然界要一千年才发生这个变化,可是我们20个年就下降了0.5个单位”。

  氮肥过量施用造成的酸化对环境有什么影响?张福锁说,在山东胶东半岛,他看到大面积的酸化造成树木的粗皮病。“我派小分队到河北的曲州,发现同样出现了这个问题。过量使用氮肥造成的问题,就是恶性循环,这会影响我们食品安全”。

  “我们单位面积的施肥量非常大,尤其是果树蔬菜,国外一百多公斤,咱们七百多公斤”。张福锁介绍说,最近连续四年他们做了全国上万个农户的调查发现:如果把15公斤作为最高施肥量,全国大概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农户是过量的,果树蔬菜基本全部过量。“西南用肥量非常高,重庆、云南、浙江、江苏水稻施肥过量现象非常严重,但是这两年有所好转。咱们粮食增长了50%左右,化肥施用量却增长了三倍”。

  “我们的化肥发展过去是数量不足,单养分,80年代以后化肥数量充足,走复合化,现在我们的量是够了,但是怎么用科技更好的来武装农业呢?”张福锁提出这样的问题。

  缓控释肥为治理农业污染带来新希望

  据统计,我国氮肥的损失量(以纯氮计)每年可达900万吨,直接经济损失达239亿元,造成了化肥资源的极大浪费。化肥的生产是以煤炭、天然气、水及其他资源为基础的。节约化肥,实际上就是节约这些宝贵的不可再生资源。

  中国农科院土壤肥料研究所预测,如果在化肥应用技术上没有新的突破,到2015年需新增化肥1445万吨,2020年需新增化肥1852万吨。按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国家课题研究报告中计算标准,到2020年我国至少需新增投资额1247.3亿元,消耗标煤1851万吨、标磷矿1875万吨、硫酸1116万吨。

  单纯依靠常规化肥数量上的增加已经难以满足农业发展的需求,那么,如何突破传统的化肥生产工艺和施用技术上缺陷,通过科技创新节约资源、减少环境污染,从而实现高产、高效、优质的现代农业的发展呢?

  在第四届国际缓控释肥产业发展高层论坛上,专家一致认为,近年来在我国发展迅猛,研发和推广均取得重大突破的生态环保型肥料缓控释肥,为解决我国化肥利用率低等问题提出了新的思路和途径。

  作为一种环保高科技化肥产品,缓控释肥具有增加作物产量,提高化肥利用率,减少化肥使用量和施肥次数,节省劳动力,减少氮的淋失与挥发,提高农产品品质等优点。被誉为绿色环境友好型肥料,是21世纪肥料发展的方向。

  来自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单位的试验示范推广结果表明,在等量的情况下,施用缓控释肥的作物较施用普通肥料平均增产达10%以上,最高达到40%;在减少1/3缓控释肥用量的情况下,能保证稳产并略有增产,增产幅度平均约为5%。同时施用缓控释肥可以防止农作物对氮素的过量吸收,从而起到抑制病害和改善作物品质的作用。

  由于缓控释肥具有缓释作用,可以减少化肥的气态和淋洗损失,从而提高化肥的利用效率。大量的试验数据表明:缓控释肥可将肥料利用率由原来的35%提高1倍左右,氮肥流失率显著降低,可以节省氮肥用量30%—50%。从而减轻了氮肥淋失引起的地下水污染和地表水富营养化;可减少氮素挥发与排放59.3%—93.0%。

  缓控释肥大发展的春天来到了吗?

  我国缓控释肥行业发展时间相对来说比较短,但目前在技术研发方面取得了较快发展,众多工艺技术已经达到或者超过世界先进水平,生产成本比国外同类产品大幅降低。

  据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主任夏敬源介绍,我国缓控释淝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叫探索阶段,在上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主要进行了一些探索性研究,如研发长效碳铵等;第二阶段是初步发展阶段,在上世纪80年代到2000年,研发主体增多,产品类型增多;第三阶段是2001年以来的快速发展阶段。

  目前我国已经建立起山东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科院等30多家科研机构与山东金正大公司等70多家企业的缓控释肥料的技术研发与产业化生产体系,在包括包膜材料及工艺流程等关键技术等方面已达到或者领先于国际先进水平,并成功使缓控释肥价格大幅下降,产业化步伐也得到快速发展。

  随着年生产能力90万吨、亚洲最大的缓控释肥料生产基地在山东金正大公司建成,过去受价格等因素影响,在国外主要用于高尔夫球场草坪以及观赏植物等高端市场的“贵族肥料”缓控释肥,已突破价格瓶颈,并成功应用于大田作物。

  国家科技部调研室主任胥和平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解决一些重大问题上前瞻性的考虑。资源环境的问题,粮食安全的问题是我们面临的全球性问题,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对国家来讲一定是战略性的。

  他说,“十二五”期间,很多重要的科技成果经过过去二三十年的努力已经日趋成熟,成本在迅速下降,具有了大规模应用的条件,由此可以引发更加广泛的推广应用,引发广泛的工业创新。

  “缓控释肥上世纪70年代末期我国开始探索,到90年代后期开始,像金正大这样一批公司就开始持续不断的研究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大体经过了二三十年的积累。一项新的技术创新到一个新产品的形成,新产业的形成,从技术规律上有个特点,大体上需要二三十年,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信号。缓控释肥的发展我们大体进入了三十年,这项技术日趋成熟,具有了大规模示范推广应用的条件。缓控释肥可能也真正迎来了它发展的一个春天”。胥和平这样推测。

  由于缓控释肥已经成为肥料产业发展的一个方向,甚至有可能为肥料和农业带来一次变革,对建设节约型社会、建设低碳环保型现代农业具有积极意义。近年来,我国有关部门十分重视鼓励缓控释肥的研究和推广。

  今年是我国“十二五”开局之年,在“十二五”规划发展纲要中,特别强调要在现代农业体系建设中推广清洁环保生产方式,治理农业类污染源,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改革传统的模式,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农业,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为缓控释肥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机遇。

  但有关专家也提出,要迎接缓控释肥大发展春天的到来,还需要做很多的工作。夏敬源认为,国外缓控释肥主要用于园艺作物,可中国要走向大田作物,这是中国国情所决定的。“这就要求我们技术模式创新,推广机制创新”。他提出近期目标,到2015年,主攻大宗农作物,缓控释肥产能达到500万吨,施用量达到300万吨,初步建成中国特色的缓控释肥研究、生产、使用、评价和监管体系。

  中国氮肥工业协会副理事长刘淑兰认为,要加大新品种技术开发和农业实验,通过评估筛选相对成熟的技术,加快它的产业化进程,国家要鼓励传统企业向新型肥料进军,也鼓励现在有优势的新型肥料企业并购传统的企业。

  中国磷肥工业协会理事长武希彦提出,在“十二五”期间应该提高准入门槛,淘汰落后产能,重点发展新型肥料,以促进农业生产的需要。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缓控释肥料产业体系,产品应以大田作物为主,在现有基础上,与重点企业牵头,产学研相结合,进一步搞好协同公关和技术创新。此外,国家应该政策上予以扶持,鼓励农民使用缓控释肥料。

  目前,众多企业界人士包括政府官员,希望我国效仿美国和国内有机肥的推广经验,进行政策补贴。美国农业部研究中心主任ALVA表示,中国可以借鉴美国缓控释肥推广经验,以生态补偿金的形式鼓励农民使用缓释肥,从而保护水体环境。他介绍说,美国政府为了减轻肥料过量使用导致水资源污染,国会立法鼓励使用缓控释肥,美国农业部自然资源保护局2008年农业法案设立CSP项目,通过补贴方式鼓励农民使用缓控释肥料,补贴标准每公顷30到55美元,每个农户每年补贴高限达4万美元,可连续申请5年,5年补贴可达20万美元。

( 责任编辑:YanBO)
相关资讯
行情按地区分类
推荐信息
专题信息
热点资讯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在线投稿 | 免责声明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2004-2009©版权所有: 农资网,保留一切权利!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和建议,欢迎您E-mail至:ampcn#126.com
客户中心:0371-63563512 13903839098 技术支持:0371-63563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