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是由迁飞性害虫白背飞虱为主要介体传播的恶性水稻病毒病。2009年以来,该病害在我国南方稻区发生范围迅速扩大、发生程度不断加重、成灾风险进一步增大。为加强该病害调查监测工作,及时掌握其发生动态和趋势,为防治工作提供准确的病情信息,5月9日-10日,全国农技中心在广东省广州市组织有关专家和各省份测报技术人员召开了病害发生趋势会商会。与会专家根据近年该病害发生演变动态、当前水稻迁飞性害虫发生与其带毒情况、气候条件,以及水稻生产情况等因素综合分析,对今年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趋势提出了以下预测意见。
一、发生趋势
预计2011年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仍呈重发态势,危害高峰期推后、中后期流行扩展迅速。其中,华南和江南早稻发生较轻,中、晚稻严重发生,西南中稻区重发风险增加,长江中下游、江淮稻区发病范围进一步扩大,全国发生面积将达5000万亩以上。
二、预测依据
(一)传毒介体基数及其带毒率
各地监测数据表明,前期“两迁”害虫迁入量与发生程度明显低于和轻于上年。截至目前,早稻区白背飞虱累计迁入量和迁入峰次分别比上年减少30%以上和2-3次,大部田间百丛虫量低于500头,比上年同期减少50%以上;另外,华南农业大学等专家检测结果表明,广东、广西、云南灯下白背飞虱带毒率一般在2%以下,明显低于上年。毒源基数和带毒率的减少使得早稻获毒的几率降低。但随着越南、老挝、缅甸等境外虫(毒)源地水稻成熟收割,下一阶段大量白背飞虱将迁入我国危害,结合本地毒源使病毒不断增殖,中晚稻获毒受害的可能性加大。
(二)品种抗性与耕作制度
从近年病害监测结果看,目前生产中水稻不同品种受害表现轻重不一,但尚未发现抗虫、抗病的水稻品种;从各省水稻种植情况看,华南、江南、长江中游单、双季稻混栽局面没有根本改变,使得毒源、病原发生危害的食料、寄主长期存在,利于病害不断积累、流行、扩散。
(三)传毒介体迁入高峰和水稻敏感生育期的吻合程度
当前,华南、江南早稻处于返青至分蘖期,正值易感高峰,但从目前白背飞虱发生情况看,与其迁入高峰吻合度不高;但5月中旬以后,境外和本地虫源将不断迁移、繁殖、传毒,加之单双季稻混栽导致桥梁田增多,因此中晚稻敏感生育期获毒受害的几率很大。
(四)气象条件
据国家气候中心预测,今年6月-8月除广西大部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全国其余大部地区的气温接近常年同期或偏高;主要多雨带可能位于黄淮、江淮地区,淮河流域、黄河流域下游、长江流域上游、珠江流域下游降水偏多;登陆我国的热带气旋个数为7-9个,较常年(平均7个)偏多。总体看,气象条件对白背飞虱发生、繁殖、传毒有利,并导致其迁移区域不确定性增加,同时也增加了病害流行的复杂性。
(五)近年发生态势
从境外毒源地看,近年来越南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上升势头迅猛,2009年北部12个省发生63.5万亩;2010年,29省发生79.2万亩。从我国发生态势看,2009年湖南、广东、江西等9省水稻受害面积超过500万亩;2010年,湖南、江西、广东等13省受害面积达到1800多万亩,中晚稻区出现多处点片绝收,见病范围扩展至长江以南大部稻区。专家研究表明,随着毒源积累,近年该病害发生处于上升时期,在耕作制度、水稻品种没有发生根本改变的情况下,如气候条件无明显不利影响,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重发态势仍将延续。
(病虫害测报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