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句古话叫做“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用来形容当前的化肥出口形势再恰当不过。中国尿素和磷铵的新增产能不断释放,不仅增加了市场供应量,更吸引了国外进口商的目光。但这是“渔翁”的目光,采购商们希望每年在淡季出口期,从中国化肥生产商急切的出口中分得物美价廉的佳肴。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从2008年到2010年,三年间中国共出口尿素1476.5万吨,每年尿素出口量占年产量的百分比分别达到16.4%、11.5%和 27.9%。三年间共出口磷酸二铵687.8万吨,每年出口量占年产量的百分比分别为14.0%、20.1%和34.1%。但是出口竞争力的增加并非国内产品竞争力的增加,而是一种企业的无奈行为,这种无奈恰恰是吸引国外出口商眼球的地方。
出口是必须的调剂
从2004年至今,为保证国内市场稳定,每年国家都会出台一系列商品的出口政策,这其中就包括了“两高一资”产品——化肥。化肥具有周年生产、季节性消费的特点,这也就决定了每年的化肥至少要有半年时间处于消费淡季,而国内又不能停止生产。怎么办?只能依靠出口调节,释放企业库存,让企业能够周转。但是国内氮肥、磷肥的产能有点像滚雪球,在国际市场的拉动下,产能的增长严重超出了需求的增长,保守估计尿素产能过剩1000万吨,磷酸二铵900多万吨,产能的过快增长加重了国内企业对出口的依赖性,给国外采购商坐等渔翁之利的机会。
分别对比2008~2010年尿素和磷酸二铵出口可以看出,近三年出口关税的调整在月度上有效抑制了出口,保证了国内需求。但在淡季窗口期的出口数量还是大幅增长,淡季窗口期集中释放成为国内企业的诉求。“水涨船高”的出口并未带来行业盈利的增加,反而让国外采购商坐等渔翁之利。拿尿素来说,2010年5月份国内尿素出口均价319美元,而到了9月份仅为270美元,对比国际市场分别为238美元和285美元,可以见淡季窗口期与国际市场相差15美元之多。
今年的FMB亚洲会展上,印度签订的磷酸二铵到岸价为 612美元,尿素340美元,以此为标准主要采购商向中国抛出磷酸二铵570~575美元(3705元~3737.5元人民币)和尿素320美元(2080元人民币)左右的离岸价,中方断然拒绝了这一价格。原因在于,当前原材料的生产成本已经让企业无利可图,再加上出口基价过低,企业出口盈利的可能更加微小。
政策还会不会变
一位印度采购商提问,中国今年化肥关税政策是否还会调整?事实上,去年国家12月份紧急出台的特别出口关税就已经表明今年国家要平衡出口数量的决心。今年的出口关税虽然没有上调,但调低了出口基准价,且尿素出口期由去年的5个月调整为4个月,磷酸铵由5个半月调整为4个月,这充分说明国家降低今年化肥出口的意图。如果进一步回顾,能够发现国家关税的调整实际上也逐步走向成熟。从2004年的小幅尝试,到2008年的频繁调整,再到今年的固定中调整。关税的调整已经不再是过去的仅仅结合国内市场需求,更是在保证国内用肥需求的同时,对行业的一种政策性引导。国家不希望无限制地让尿素和磷肥行业扩张产能,然后通过出口获得收益。
据悉,当前尿素和二铵等产品已经开始有集港现象,预期剑拔弩张势头有望在5月份更加严峻。根据近三年出口数据,如果按照国家平衡尿素、磷酸二铵出口的方向以及国内港口的吞吐能力进行推断,预期今年尿素出口总量最低控制在500万吨以内,最高有望达到800万吨,磷酸二铵最低控制在400万吨以内,最高达到600万吨。
如何避免“鹬蚌相争”
业内专家建议
氮肥:首先要理性对待出口,避免互相压价,签单价格尽量一致,出口时间要次序分开。如果基准价2100元为不含税价格,那么按照当前的美元兑人民币汇率,只有当离岸价高于320美元时,尿素出口方能收益。据业内资深人士透露,今年尿素离岸价在财政部向海关作出解释以后,有望调整至345美元。另外,全球 14套新增氮肥装置中,有10套因为各种原因延迟投产,也就是说全球氮肥供需盈余量将降低,今年的需求将保持强劲,中国企业完全没有必要着急出口,而应该有序组织出口。
磷肥:企业间应避免互相压价,把利润让给国际买家。其次,企业要体会国家控制产能的要求。为什么政府会尝试集中出口,取消了12月份、1月份的淡季?这充分说明,国家关税政策已经纳入到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之中,政府就是要让企业感受一下集中出口时的无奈,氮肥、磷肥企业从这种形势中感受到产能过剩和盲目扩张带来了不舒服,让企业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恢复到健康发展的轨道。最后,建议政府还是给企业喘息的机会,对5~6月份化肥出口进行评估,适当调整出口基价和窗口期,让企业将损失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