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今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投入拟安排9884.5亿元,比上年增加1304.8亿元。对于与“三农”密切相关的农资行业而言,这一消息让我们既看到了以化肥、农药、种子为代表的农资行业广阔的发展前景,更感受到压在肩头担子的重量。
我们看到,温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将加大“三农”投入,财政支出重点向农业农村倾斜,继续增加对农民的生产补贴,新增补贴重点向主产区、重点品种、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倾斜。当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到“解决13亿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始终是头等大事”时,参会代表长时间的掌声让人民大会堂里春雷滚动。
稍微留意就能发现,几年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投入已经从2007年的 3917亿元增长到今年将完成的9884.5亿元,增长幅度之大前所未有。 中央加大对“三农”的投入,是要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确保农产品供给;是要让保障粮食安全成为各级政府的首要目标,稳定粮食种植面积,支持优势产区生产大宗农产品;是为了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更是为了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大规模开展高产创建。
面对大幅度增长的中央财政投入,我们首先看到农资发展的空间在迅猛增大。各种农业政策的出台、农民种田积极性的提高,都会带来农资需求的刚性增长,都会给农资的生产、流通、使用、服务打开方便之门。
但是,上万亿对“三农”的中央财政投入在带来农资发展广阔前景的同时,也给农资行业带来了新的要求。要适应发展的新形势,农资行业必须有所担当。
万亿投入的要求对农资产品而言,不但能够使农业增产、还要让农民增收,如果单纯把国家加大农业投入看成是市场扩大,甚至当成是产品大涨价的机会来了,那就相当片面甚至十分错误了。
前不久,一位业内资深人士打来电话,忧心忡忡地说,春耕以来化肥市场行情不错,但有人看到好的形势就按捺不住想办法提价,看到国际上价格比国内高出20%,就把产品大量囤积在港口库房里。这样其实是在逼着国家出台限制政策。
我们在看到国家对“三农”不断加大投入的同时,还应该看到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保障主要农产品、基本生活必需品、重要生产资料的生产和供应、加强价格监管、维护市场秩序也是今年的重要工作。我们应该把国家对“三农”的大投入理解为稳定农业生产、稳定农产品价格大局的决心。在这样的国家决心之下,以眼前小利益而不顾行业担当的作为,都将被视为稳定大局的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