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期间,经历价格“过山车”变化的草甘膦行业,在价格回归2万元/吨的起点之后,目前正在反思中慢慢走向理性。它带给我们的启示和正在探索的理性有序发展之路,也适用于很多其他行业。
2006年,草甘膦销售价格从每吨2万元左右起步,不断飙升。这是由于“十一五”初期,转基因大豆、玉米等作物大面积种植,使全球对草甘膦的需求增加,而世界最大的草甘膦生产企业孟山都在2006年底放弃了对草甘膦的扩产投入,导致全球草甘膦市场无法满足。中国成为草甘膦最大的出口国,并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代。到2008年,其出口价格一度突破每吨10万元大关。
失控的售价在业内引发了新建和扩产的狂潮,业外资本也加入到了分享这块诱人蛋糕的队伍中。全行业一派喜气洋洋,全然不知危险就在背后。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2008年下半年,草甘膦价格被迫“低头”。由于当年的“大兴土木”已经形成了严重的过剩,企业纷纷减产停产。
现在,草甘膦又回到2006年时的价格。经过了这一番轮回,我们的收获是,整个行业渐渐变得理性起来。
2009年以来,国内优势草甘膦生产企业加快了技术进步和管理进步,在成本控制方面进行精耕细作,使生产成本有明显下降,在与国外同行的竞争中优势明显。同时,中小企业的停产,使产能正向成本优势企业集中,行业整合步伐进一步加快。国内不断提高的环保和节能减排要求逐渐提升行业的准入门槛,使落后产能逐步退出,行业整体素质正在提升,市场秩序日趋转好。
巨大而稳定的市场需求会给优势企业带来良好的发展前景,行业将走上科学发展的道路。这正是草甘膦行业大浪淘沙的结果,也应该让石油和化工全行业认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