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储制度出台时,中国化肥行业还处在供不应求的时代。如今,中国化肥行业在这六年中实现了一个根本性的转变:进入了“过剩”状况。有人提出,既然是市场经济,产能处于过剩时期,企业又是逐利的,所以不用国家商业淡储,自然有企业进行储备。那么,淡储制度还有存在的必要吗?这是业内普遍存在的一个疑问。
一位曾经在淡储小组工作过的业内资深人士认为,这样的看法显然只看到了现在,而没有看到将来经济的发展与变化。他说,目前的过剩只能被称为阶段性的过剩,不管是根据经济的发展规律,还是随着国家对行业落后产能淘汰力度的加大,化肥行业的供需终将回到相对平衡的状态。他告诉记者,国家对于落后产能的淘汰决心还是很大的,以后对于企业的节能和环保指标要求会逐渐提高,尤其国家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限制资源性产品出口的政策会长期维持下去;而我国化肥生产企业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生产企业比较多,生产能力参差不齐,这样大批落后产能因此会退出市场,国内的供需会逐渐找到一个平衡点,并将成为常态。因此,从中长期来看,淡储的作用在于维持化肥行业长期的稳定发展,以防市场出现大的波动,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农业安全毕竟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所以,化肥淡季储备始终是非常有必要的。
“如果没有企业承担淡储任务,即使在产能过剩的时期,也有可能存在供应不足的现象。”化肥企业界一位人士分析道:在农资行业,买涨不买跌的现象普遍存在,尤其在产能过剩的情况下,对后市的预测很容易出现悲观情绪,造成经销商备货积极性下降的现象,而用肥旺季往往时间非常短,如果没有淡储企业提前进行储备,很容易出现区域化肥供不应求的现象,导致化肥价格上涨,损害农民的利益。
一位业界分析人士说得更加透彻:从市场经济的监管角度看,在国家放开化肥价格直接管制之后,淡储就成了最为有效的间接调控手段。这是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和规则的,是一种进步的制度。此外,从中国化肥资源和产业布局固有的特点看,我国化肥大型化肥生产企业大多数分布在西南、西北农业经济欠发达地区,而用肥大省又分布在华东、华北、中南地区;加之,国内铁路运输紧张,只能满足国内货物运输的45%左右。所以要想满足淡季市场供应,实现化肥常年生产与农业季节供应的有效对接,必须提前做好储备。这也是中国化肥淡储产生的“国情”。
在2009年9月召开的淡储工作会议上,国家发改委经贸司副司长刘小南对淡储的功能做了很好的总结:一是衔接了化肥产销,缓解了常年生产、季节使用的矛盾;二是增强了调控能力,成为政府稳定化肥市场和价格的重要手段;三是发挥了示范带头作用,培育了一批稳定成熟的经营企业;四是促进了工商联营,支持了化肥生产企业发展;五是促进了改革深化,为放开化肥价格和经营创造了条件。
国家发改委一名官员说:正是植根于中国农业的需要和化肥行业的特点,化肥商业淡储才显示出它的生命力和适应性。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需要面前,淡储制度表现出不同的作用。目前行业产能暂时处于过剩时期,虽然保证供应的作用相对淡化了一些,但在扶持大企业发展等方面的作用较为明显的体现了出来。比较明显的就是最近两年,由于生产企业也参与到了化肥淡储当中,销售压力比较大时,对这些参与淡储的生产企业起到了很好的支撑作用,缓解了库存压力。因此,无论是从农资行业的角度,还是从农业、农民的角度出发,化肥淡储制度仍是一项好制度,还远没有到“淡出”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