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5日,在“蔬菜安全与农药产业规范”研讨会上,不少农药界人士在会上大曝行业潜规则。其中众多农药生产企业成为矛头所指,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不少与会代表反映,海南“毒豇豆”事件发生之后,农药企业的公众信任度面临巨大挑战。如何尽快重塑行业形象,渡过难关,成为众多生产企业的当务之急。
百年盛世营销管理咨询公司CEO赵一沣将“毒豇豆”事件后农药企业遭遇的挑战上升到了“危机”的层面。他表示:“客观上讲,危机是每一家企业都要面对的,而别人能够拿出对策应对,你拿不出来,则说明你更是遭遇到了主观上的危机。”也有企业代表认为,危机其实是相对的,现在所有企业都面临相同的境遇,但“乱世造英雄”,如果能靠一些有效措施走出困境,借此打响品牌,对企业来说则是一个难得的机遇。
不少生产企业在研讨会上也“晒出”了各自的应对策略。
策略一:调整产品结构
不少生产企业负责人表示,高毒农药现在人人谈之色变,而对于常规农药也有不少人特别是市民存在偏见,以为用过农药的农作物都不安全。对此,在普及常识之外,适当调整产品结构成为许多厂家的选择。
赵一沣介绍,根据有关部门规划,争取到2015年农药原药生产企业下降到200家左右,前50位农药企业销售额比重达到50%以上,水基化制剂和使用非芳烃溶剂的乳油制剂所占比例达到70%以上。而生产高效、低毒、低残留产品是农药产业的发展方向,其中包括两大类——高效、低毒的化学农药和生物农药。
陶氏化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区域经理黄文东表示,在这个背景下,该公司已着手开发生物农药,并将其作为今后的主要方向。肇庆绿金贸易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唐志强也介绍,目前国内生物农药的生产企业有200多家,虽然这些企业规模不算太大,但生物农药的市场前景仍被看好。
据了解,使用苏云金杆菌、阿维菌素等生物农药,农作物几乎可以达到无残留、无污染,而且病虫害不容易产生抗药性。华南农业大学华南植物性农药研究中心副教授黄继光介绍,由于生物农药起作用的是生物活体及其生理活性物质,因此具有很多优点,比如对人畜低毒、对环境友好、能兼顾生态平衡等。
不过,由于相比于常规农药来说,生物农药药效较慢,用量也偏大,成本较高,目前许多农户还没有接受这种产品,因此推广范围还不大。“海南这次事件的发生,给生物农药等新品种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发展契机,企业应该适时加大推广力度。”一位经销商说。
策略二:改变营销方式
在研讨会上,无良的零售商被认为是误导农民乱用药的罪魁祸首,成为众矢之的。
有经销商表示,由于竞争激烈,有的零售商很难在一些农民常用的农药上获利,为了拉拢农民占领市场,往往会偷卖高毒农药。此外,由于竞争激烈,还有的零售商将市场上高效低毒的农药产品“屏蔽”起来,只推销自己独家代理的“山寨”厂产品。
对此,一些生产企业正力图采取措施,避免农药产品的销售被零售商所左右。拜耳作物科学(中国)有限公司南区技术部经理陆元丁向记者介绍,目前他们正在试水一种新的营销方式:通过推广新型的食品链合作项目,直接向下游大型终端食品企业提供农药产品。
他介绍,目前在欧洲包括麦当劳、肯德基、沃尔玛等大公司,也面临食品安全、农残超标的问题。他们与农药生产企业联手制订一个病虫害解决方案,终端企业对有订单的农户进行培训,要求他们严格按照要求施药。这样可有效解决农药生产企业因为残留超标带来的困扰,也能保证产品销量。
“这种做法实际上跳过了零售商这一环节,与大型食品企业合作,将农药产品直接发往农户,并由终端企业监督使用。目前我们在山东、重庆等地都进行了推广。”陆元丁说。
不过,对于拜耳公司的这种做法,不少人认为大范围推广的可能性还不大。一位经销商表示,要想对零售商的违法行为进行有效约束,只能“乱世用重典”,对违规违法者施以重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