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应对天然气紧缺以及未来天然气涨价的风险,除了赤天化,目前有不少化肥企业,如广西柳州化工、中原大化也正积极上马煤化工,计划对化肥装置原料路线进行改造,改成使用煤炭作原料生产化肥。
3月14日,广西最大的化肥生产企业和最大的氮肥生产基地----柳州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与广西省兴义市人民政府签订了柳州化工兴义市清水河煤化工基地项目意向性投资协议。该项目总投资约30亿元,占地近千亩,建设规模为年产合成氨40万吨、硝酸铵50万吨、稀硝酸54万吨、浓硝酸15万吨、尿素15万吨,建成后每年可实现销售收入16.2亿元。
中原大化化肥装置原料路线改造的初步设计方案目前也正在进行交流论证。河南煤化中原大化有关负责人表示,从近年的情况来看,天然气紧缺将是长期趋势,因此该公司仍在加紧论证,争取尽快实施原料路线改造工程。若方案实施,中原大化化肥装置将改用煤作原料。
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副院长白颐日曾指出:“随着天然气价格上涨的可能性越来越大,气头化肥企业竞争优势将逐渐减弱。而以烟煤为原料的新型煤化工大企业,由于不受原料供应制约,成本相对较低,竞争优势将逐渐显现。”
目前国内气头企业生产尿素的天然气消耗大约在每吨600-700立方米,尿素平均生产成本在1,200-1,300元(吨价,下同)。若天然气价格上调0.2 元/立方米,成本将达1,350-1,450元;若天然气价格上调0.4元/立方米,成本达1,500-1,550 元;再加上200-300元的其他费用,估计气头尿素成本大约在1,750元左右,将与目前煤头企业成本趋同,可能没有任何成本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