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烯氟虫腈”是被国家科技部列入“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农药创制工程创制品种产业化工程,这是大连瑞泽农药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杀虫剂新品种,其产业化的成功实施,为我国高毒农药替代提供了一个可有效防治水稻和蔬菜害虫的新品种,对于加速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药创制品种的产业化和市场开发,推动高毒农药替代具有重要作用。
与此同时,近几年来大连瑞泽公司自主创新研发的“嗪草酸”、“烯草酮”、“百灭磺隆”除草剂等都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2004年公司被国家科技部认定为“火炬计划高新技术企业”,企业技术中心也由大连市级提升为辽宁省级,获得了2009年度中国石油和化工行业创新示范企业光荣称号,成为国内农药行业知名企业之一。
这些成绩,凝聚和倾注了王正权的全部心血和智慧。
作为企业主要负责人,王正权亲自参与课题技术研究,提出攻关目标,衔接、解决科研技术难题,增强科研人员信心,并亲自设计农药新品种、新制剂配比,如田归农、粮满囤等产品,参与了企业18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的创制农药新品种的研发。自2001年以来王正权参与研发的新产品中有二项获得国家级科技进步二等奖(超高效除草剂“嗪草酸”、“烯草酮”、杀虫剂“丁烯氟虫腈”分别获2003年,2005年、2009年国家化学工业科技进步和发明二等奖。苯噻草胺获辽宁省第四届优秀新产品三等奖,大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他本人在2006年当选全国石油和化工优秀民营企业家,2009年被评为中国石油和化工行业优秀科技工作者)。
从1986年的生产技术科长到现在的企业掌门人,二十多年来,王正权以头脑敏锐、勤奋、善于思考著称,以“三思方举步、百折不回头”鞭策自己,为企业制定了“创新、开拓、拼搏、务实”的经营理念,带领员工在资不抵债,已经破产倒闭的县级磷肥厂的废墟上建成年产万吨、现代化的农药生产企业。如今公司的总资产已超过6亿元,年销售收入达到4亿元,累计上缴国家利税2.3亿元。
进入21世纪,王正权清醒地认识到,靠仿制国外的农药品种发展企业是没有前途的,只有建立自己的科研队伍,尽快研发和创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农药新产品,才能发展和壮大企业。他果断决策投入1200多万元修建了3000平方米实验大楼,装备了农药合成、剂型研制、分析测试仪器功能齐全的实验设施。组建了以新星农药研究所为主的企业技术中心,建成了农药、精细化工科技创新体系,每年拨入600多万元研发经费用于研发和引进农药新品种、消化吸收新技术。
为追求精练、高效、科学、现代化、实用的自主创新模式和管理机制,孜孜不倦探索适合国情、投资省、见效快的开发农药新品种途径。王正权特聘请我国农药界老前辈王大翔、柏再苏教授为导师,收集研究国外优异农药品种为先导,指导公司科研人员选择没有专利保护的类似化合物作标靶,有目的地嫁接新的活性基团,改换分子结构,设计了一批N-苯基吡唑衍生新结构化合物。
王正权还亲自与导师、科研人员研讨新化合物合成路线、工艺条件、分析检测手段。及时安排科技人员实验室小试,制出的样品作结构鉴定、现场观察室内活性试验。经过筛选:“丁烯氟虫腈”以活性高、药效好,毒性低、残留理想胜出。
目标确定,王正权果断决策组装中试装置,解决产业化关键技术,及时将成果转化为工业化批量生产,以尽短的时间将产品投放市场。2007年产业化装置试制原药28吨投放市场和出口,销售额1960多万元。踏出创制农药新品种大幅度节省科研经费、缩短研发时间、加快新产品投放市场速度捷径。现在,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丁烯氟虫腈”已经获得国家专利,韩国、印度尼西亚和印度也已授权。
他结交了许多国内精细化工合成、农药制造、植物保护专家、农药销售经理,虚心聆听和吸取有关农药的学术研究、新品种研发动态、使用技术、国内外市场需求趋势知识和信息,积累了丰富的农药合成、生产技术、制剂配方和营销经验。
王正权常说,只有一流的人才才能生产出一流的产品。为此,企业建立了长期的人才招聘和吸引、激励、创新发展的机制和管理体系,营造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保持公司拥有一流的农药合成、植保、市场营销队伍,对在技术创新和科研成果工作中作出贡献的课题组集体和个人,技术带头人根据贡献大小给预奖励和津贴。
持续依靠科技创新给企业带来丰厚的利润,良性循环促进企业不断夯实壮大。如今,大连瑞泽公司主要产品在国内市场覆盖20多个省市,也打入国际市场,远销东南亚、独联体、欧共体、南美洲等许多国家和地区,实现了他“振兴民族工业,实现产业报国”的宏图夙愿。2006年“瑞泽”商标被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2007年9月公司生产的“瑞泽”牌乙草胺评为中国名牌产品。王正权也多次被评为金州区、大连市、辽宁省劳动模范,大连市优秀专家等。并被推选为中国农药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农药工业协会常务理事、沈阳农业大学客座教授、中国昆虫学会常务理事等。获得荣誉的同时他没忘记回报社会:(入连)工程捐款,为印度洋海啸受灾国家、见义勇为基金、慈善总会捐款,亲赴贫困山区实施扶贫帮困。以投资办厂、科技下乡等形式帮助农民脱贫致富;捐资助学,经他资助的贫困学生已达10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