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热门:春耕 化肥行情 尿素价格
首页 > 化肥市场 > 正文

王治河:在化肥联产中寻求突破


农资网 2010年1月29日 16:58 来源:中国化工报 【
  ——河北省东光化工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治河访谈
  
  对氮肥企业来说,进一步调整产品结构,实现化肥的复合化,开展农化服务,使化肥生产更加集约、科学,满足农民期盼的量少、高效和环保的新施肥理念和要求,将成为化解产能过剩矛盾的一条有效途径。 ——王治河
  
  问:河北省东光化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为东化)“双百万吨”项目号称河北省小氮肥有史以来最大的技改项目,进展情况如何?
  
  王治河:“双百万吨”项目是年产尿素和高效复合肥各100万吨的超大型项目,总投资13亿元。这么大的规模和投入,全由我们一个企业操办。但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一期工程在建设期间,就遭遇了“卡脖旱”——融资困难,市场萧条,投入增加。过去企业的好多技改,都夭折在大环境的急剧恶化上。而我们的成功,恰恰是在项目开始前,做了充分准备:一是资金,6亿~7亿元的投资预算,我们准备了8亿元以上的资金。二是设备,所有预定设备都货比三家,选最好品牌、最好产品、最佳服务。三是管理,公司借项目上马,大搞职工培训,健全、优选各项技术指标和管理制度。正是这些准备,使这个项目的一期工程(18万吨/年合成氨、30万吨/年尿素)首战告捷,2009年7月23日投产,8月底就达到了设计生产能力,到2009年底生产尿素15.18万吨,而且全部售出。
  
  问:在技改投入上,东化一贯执行怎样的策略?
  
  王治河:量力而行,说得形象化一点,就是量钱搞技改,坚持科学发展观。
  
  1992年,我刚执掌东化时,正值国家扶持小氮肥,进行碳铵变尿素的“四六”(4万吨/年合成氨、6万吨/年尿素)改造。这是小氮肥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一次产品调整,而且投入主要由国家负担。企业都想以此为契机,改变命运。当时以东化在规模、技术、设备、管理等方面的实力,还不具备改产条件。没有足够的资金准备,盲目“大干快上”,非但救不了企业,还会将其拖入深渊。
  
  当时,我选择了放弃。把别人“跑步(部)进京”、争项目的工夫,放在了根据生产、技术需要,“小步快跑”,不断进行企业承受得起的小改小革上。随着技术、工艺、设备等不断的填平补齐,合成氨产能逐步增加,设备的开工率、长周期运转率和相应的经济效益等逐渐提高,企业实力明显增强。到2000年8月,合成氨产能达到8万吨。10个月后的2001年6月,投资不到7000万元、年产13万吨的尿素装置在东化建成投产。
  
  东化的“尿素梦”,比上马“四六”的企业,晚了近10年。但我们走的是一条自己可以掌控、行得通的路。速度不慢,量力而行,规避了好多风险。没沾国家资金扶持的东化,反而建成了个规模、效益、管理等都像模像样的中型氮肥厂,上马尿素只是信手拈来,顺势而成。不但没有背上包袱,还把东化推到了更大、更快发展的起跑线上。
  
  问:东化又到了抉择企业发展方向的关键时刻,是继续“小步快跑”,还是“大干快上”?
  
  王治河:显然,前者是条熟路,顺风顺水,而后者则投入太大,充满风险。不过,在东化,任何决策都有一个起码的前提:量钱而行。任何投入实行与否都取决于两个条件:一是需要,二是负担得起。
  
  过去的“小步快跑”,是困难时不得已的办法。现在不一样了,经过前些年的积累和发展,东化不仅有了干点大事的本钱,而且具备了在国内外进行融资的信誉和能力。正是出于这种考虑,才有了年产100万吨尿素和100万吨高效复合肥两个项目一并实施的奋斗目标。实现这个目标,任务可能繁重一些,但一步到位,总体上比较合算。投入虽然较大,但仍在“量钱”和可以掌控的前提下。而且是分步实施,采取多种形式,因此具体到某个实体的某个阶段,压力并不很大。
  
  “双百万吨”项目,我们酝酿了整整5年。到2006年,东化产能定格在年产合成氨18万吨、尿素25万吨。规模超过中氮,接近大氮。在此基础上,只需投资6亿~7亿元,上一个“1830”(18万吨/年合成氨、30万吨/年尿素)项目,尿素总产能就能达到55万吨,不费太大的劲,企业又能承受。但这个规模,仍然不能形成绝对竞争优势。若是新上两套“1830”项目后,再平衡补齐,尿素总产能可达到100万吨,就是一般企业很难达到的“老大”了。
  
  高效复合肥也是化肥企业角逐的战场。化肥企业提供给市场的产品,应当是施用方便,效用增加的复合肥料。现在的复合肥市场,虽然也很活跃,但产品单一,品质低下,假货泛滥,始终难成气候。这就为能够提供质量和品牌俱佳产品的大型或超大型单质化肥企业介入,提供了市场和机会。
  
  问:对眼前炒得很热“氮肥产能过剩”,有何看法?
  
  王治河:这几年,由于市场原因,氮肥扩能比较快,价格下降幅度比较大,市场需求确实接近饱和,但还没有达到“过剩”的程度。
  
  一方面,从全球角度看,化肥市场并没有饱和。国际上主要以油气为原料的氮肥生产,其成本总的趋势是上升的。而我国主要以煤炭为原料的氮肥生产工艺的成本,与其相比,显然处于优势。前几年,油气价格暴涨时,国际肥价飚升,我国对氮肥出口课以重税,抑制了国内肥料出口,造成了供大于求的假象,加之国际金融危机,使肥价遽然降低。随着国际油气价格再次上升,市场竞争的天平再次向我国倾斜。而我国如今已明确放弃对化肥进出口的限制,氮肥国际市场会越来越有利于中国企业。
  
  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化肥利用率的逐渐提高、环境保护要求的日益强烈,科学施肥已经成为发展方向。根据不同土地、不同庄稼,配制养分不同的复合肥料,实现少施、高产,正在成为肥料产业最大的卖点。尿素是复合肥料的主要原料,因此氮肥企业以尿素熔融液为原料,再加入其他养分,不出厂就能直接生产复合肥,与单纯的复合肥企业相比,既省掉了一道工序,节省了成本,又保证了生产质量。显然,对氮肥企业来说,进一步调整产品结构,实现化肥的复合化,开展农化服务,使化肥生产更加集约、科学,满足农民期盼的量少、高效和环保的新施肥理念和要求,将成为化解产能过剩矛盾的一条有效途径。
【发表评论】 打印本文】 【举报】 【关闭】【责任编辑:YanBO】
相关资讯
行情按地区分类
推荐信息
专题信息
热点资讯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在线投稿 | 免责声明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2004-2009©版权所有: 农资网,保留一切权利!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和建议,欢迎您E-mail至:ampcn#126.com
客户中心:0371-63563512 13903839098 技术支持:0371-63563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