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热门:春耕 化肥行情 尿素价格
首页 > 化肥市场 > 正文

肥料增效剂现身江湖 市场反应谨慎


农资网 2009年8月20日 09:42 来源:南方农村报 【
 前不久,清新龙颈镇果农陈林忙着给果树下秋梢肥。当地农资店老板向他推荐了一种新产品:肥料增效剂。“他说使用了这种产品,可以减少将近一半的肥料用量。但我种沙糖桔快6年了,还是第一次听说,不敢轻易使用。”
  长期以来,我国盲目过量的施肥,不仅造成资源极大浪费,而且大幅增加农民生产成本。提高肥料养分利用率,减少浪费,成为农民的呼声。于是各种肥料增效剂产品应运而生。据了解,目前市面上出现了10余种标注有类似功能的产品,都标明能提高肥效、节省肥料用量。
  不少业内人士指出,肥料增效剂省肥增效的出发点是好,但这类产品至今还没有统一的国家或行业技术规范和标准,质量良莠不齐,建议农户在购买时选择品牌产品。
厂家纷纷瞄准增效剂
  深圳市幸福和庄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幸福和庄”)是最早涉足肥料增效剂领域的企业之一。据该公司董事长吴江介绍,早在2004年,他们就与中国农科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共同完成了“新型高效肥料增效剂的研制及其应用效果研究”的项目,并且通过了农业部科教司等相关部门的鉴定。鉴定结论为:经多年多点试验表明,该肥料增效剂能够明显提高化肥利用率,节约成本,总体上达到国内同类研究的领先水平。据悉,该研究项目2005年实现了成果转化,2006年底产品面市,2008年开始进军广东市场。
  至于当初为何要选择研究肥料增效剂,吴江表示,一方面是看到国内肥料的利用率还不高,造成了严重浪费;另一方面也觉得这个产品存在着巨大的潜在市场。
  长期以来,我国化肥年消费量相当巨大(约占全球总量的1/3),然而肥料的养分利用率却相当低下,只有30%左右,而欧美发达国家则在70%。其中,广东化肥施用量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倍多,但是平均有效使用率不足40%。按照每年700万吨的用量计算,广东至少有420万吨的肥料白白流失。
  从去年年初开始,农产品价格一蹶不振,肥料市场走向低谷。“在这种情况下,农民更需要一种产品能够帮他们提高肥效,节省投入成本。”吴江说。
  其实,不仅是幸福和庄公司,许多厂家都纷纷瞄准了这块蛋糕。去年,各种肥料增效剂或者标称有增效作用的肥料等同类产品便开始出现。据悉,目前广东肥料市场上有10余种标注有类似功能的产品。
节省能耗还是炒作概念?
  不过,不少业内人士也表示,虽然市场上肥料增效剂有很多,但这类产品还属于新鲜事物,缺乏一个统一的标准,质量良莠不齐。
  据了解,目前各种标称有增效作用的产品,其采用的技术工艺大相径庭。有的是通过加入抑制剂,或者采用包膜原理,使肥料达到缓释、控释的作用,实际上与一般的缓控释肥料没什么差别;有的加入中微量元素,或者是生物菌等,达到补充养分的作用;也有的产品是加入沸石、腐殖酸纳等吸附剂,产生适时供给的作用。
  这些产品的出现,利弊究竟如何?
  华南农业大学资环学院教授廖宗文告诉记者,其实主流的肥料增效剂还是以采用吸附原理的产品为主。虽然其效果还有待进一步论证,但其节省肥料的能耗和成本的出发点是好的。如果技术成熟的话,或许是今后肥料生产的一个发展方向。
  不过,也有人认为肥料增效剂这类产品只不过是在炒作概念,是厂家在低迷的市场状态下的一种营销手段罢了,其产品的实际效果远没有其宣传的那么好。
  清远一位农资经销商钟老板就告诉记者,市面上有一种肥料增效剂号称可以替代30%的肥料养分,但实际上农户使用后,并没有达到这种效果。“原来用多少肥料,依旧要用多少,用量没有减少。自然也没有达到所谓‘增效’的作用。”对此,究竟是该产品确有省肥功效,但农民缺乏信心,仍然按老办法施肥,还是该产品过分夸大,有待实践进一步证明功效。
农户不买账销量欠佳
  据了解,对于肥料增效剂这类产品,农民的接受程度不高,目前的销量普遍欠佳。
  幸福和庄公司吴江董事长介绍,该公司产品从去年开始进入广东市场,一开始是与佛山的一家肥料生产企业合作,在该肥料企业的复混肥产品中加入增效剂;而单独推出肥料增效剂产品,是从今年才刚开始的。但有经销商说,农民认识这类产品还需要一个过程。
  像幸福和庄这样技术较为成熟的肥料增效剂生产企业,产品推广尚有一定难度。其他许多厂家的同类产品,销售就可能更为困难了。
  钟老板介绍,去年江西、上海等地的几家企业拿这类产品到清远推广,但市场接受度普遍都不高。“现在农民连买肥都要仔细斟酌鉴别,更何况是这种从来没见过的新产品,基本上是少人问津。”
  而深圳市芭田生态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今年推出的新产品“芭田1+1”,虽然也具有提高肥效的功能,但在市场推广时该公司并没有将此作为主要的宣传手段。该公司总农艺师段继贤向记者解释,“芭田1+1”是一种集螯合技术、缓控施技术、生物技术于一体的综合产品。记者了解到,在市面上,许多经销商也是将“芭田1+1”当成一种新型肥料,而非单纯的肥料增效剂。
  不过吴江认为,肥料增效剂存在着广阔的市场空间,就看厂家如何采用正确的策略进行推广。对此,钟老板也认同,但他认为还是需要比较长的时间,“毕竟改变农户的施肥观念,不是短时间内能够做到的”。
【发表评论】 打印本文】 【举报】 【关闭】【责任编辑:YanBO】
相关资讯
行情按地区分类
推荐信息
专题信息
热点资讯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在线投稿 | 免责声明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2004-2009©版权所有: 农资网,保留一切权利!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和建议,欢迎您E-mail至:ampcn#126.com
客户中心:0371-63563512 13903839098 技术支持:0371-63563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