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8~9日,省植保植检局邀请各设区市、部分全国(省级)区域站的测报专业技术人员以及省农科院植保所和省气象台的有关专家,对我省早稻病虫害发生趋势进行了会商,会商结果如下:
一、早稻病虫害发生趋势
根据螟虫冬后残存基数、早稻品种布局和天气预报,结合病虫害发生规律和历史资料等因素综合分析,预计2009年我省早稻病虫害呈偏重发生态势,其中稻瘟病、稻飞虱、稻纵卷叶螟和纹枯病偏重发生,部分稻区重发生;二化螟1代中等发生、2代偏轻发生,三化螟偏轻发生。具体预报如下:
1、二化螟:1代中等发生,部分稻区偏重发生,相似于去年,预计发生面积约为40%。2代偏轻发生,预计发生面积约10%。
2、三化螟:偏轻发生,相似于去年,发生区域主要在赣北和赣南。预计发生面积约20%。
3、稻飞虱:南部偏重发生,局部重发生,北部中等发生,明显重于去年, 预计发生面积约50%。
4、稻纵卷叶螟:1代轻发生,相似去年;2代偏重发生,局部重发生,南部重于北部,相似去年,预计发生面积约40%。
5、稻瘟病:偏重发生, 明显重于去年;其中穗瘟在部分稻区重发生,发生面积约20%。
6、纹枯病:偏重发生,相似于常年,预计发生面积占早稻种植面积的70%左右。
此外,南部稻区福寿螺、丘陵山区稻蝗呈上升发生态势。
二、主要预报依据
(一)病虫基数
1、螟虫冬后残存基数继续下降
(1)二化螟。据61县(市、区)调查,二化螟冬后亩残存基数机割田平均为4373条,同比下降6.5%;手割田平均为3440条,同比下降21.5%。
(2)三化螟:据30县(市、区)调查,三化螟冬后亩残存基数机割田平均为879条,同比减少71%;手割田冬后亩残存基数为626条,同比减少77%。
2、稻瘟病和纹枯病菌源丰富
2008年部分早稻品种、山区中、晚稻少数品种稻瘟病发病严重,菌源丰富。据监测,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由过去的4群发展为现在的6群,优势小种为ZB、ZA1群,致病力较强。萍乡市、丰城市、全南县等地调查,纹枯病菌核残存量平均每亩13.6万粒,最高为21.6万粒,分别比去年增加了27.8%和41.2%。
3、“两迁”害虫在虫源地发生较重
据了解,两广、越南等虫源地“两迁”害虫发生早、虫源基数高。广西灯下稻飞虱始见期出现在2月14日,比早发生年的2008年偏早32天,稻纵卷叶螟偏早7-10天,越南南部3月10日齐穗期水稻上的稻飞虱已经上升到稻穗顶部,稻纵卷叶螟亩幼虫量6万条以上。
(二)早稻品种种植结构有利稻瘟病的发生流行
一是早稻感稻瘟病品种种植面积大,一般占30~50%,九江、景德镇等市部分地区达65%以上。二是品种趋于同源性,据43个县(市、区)调查,2009年农户更换早稻品种比例为62.2%,以换种更优质或更高产的品种为主,但品种趋于同源,且新品种抗病性差。这些因素都非常有利稻瘟病发生流行。同时,农民种粮积极性高,偏施氮肥现象依然突出,也将加重稻瘟病等病虫发生为害。
(三)气候条件有利
据气象部门预测,2009年全省汛期雨量总体接近常年,其中赣北略偏少,赣中、赣南总体接近常年或略偏多,部分地区有降水相对集中期,5月下旬、6月中旬后期至下旬、7月上旬后期有阶段性较强降水过程,对“两迁”害虫的迁入繁殖为害和稻瘟病的发生流行十分有利。
三、早稻病虫害防治意见
根据早稻病虫害发生趋势和特点,特别是稻瘟病和稻飞虱将在部分稻区重发生的严重形势,为有效经济安全地控制病虫为害,确保早稻丰收,特提出如下防治意见:
1、防治重点:分蘖期主防1代二化螟,穗期主攻穗瘟、稻飞虱、稻纵卷叶螟和纹枯病。
2、防治策略:治秧田,保大田;抓两头,控中间。即秧苗移栽前2~3天,喷施超级送嫁药,预防或减轻大田分蘖期螟虫、稻瘟病等病虫发生为害;在水稻破口初期混合用药保穗,重点预防穗瘟和稻飞虱,兼治纹枯病、稻纵卷叶螟等病虫;分蘖期因地制宜防治1代二化螟和稻瘟病等病虫。
3、防治方法:一是科学使用高效低毒对路化学农药防控病虫害:即三环唑和稻瘟灵预防稻瘟病;噻嗪酮、噻虫嗪、吡蚜酮和吡虫啉防治稻飞虱;丙溴磷、毒死蜱、阿维菌素、氯虫苯甲酰胺防治稻纵卷叶螟; 氯虫苯甲酰胺、三唑磷和丁烯氟虫腈防治二化螟。二是大力推广生物农药防治病虫害。如枯草芽孢杆菌、春雷霉素预防稻瘟病;苏云金杆菌防治稻纵卷叶螟、井•蜡芽和井冈霉素防治纹枯病。三是推广农药增效剂应用技术,即在防治稻瘟病和稻纵卷叶螟的药液中加入氮酮、有机硅等增效剂,提高防治效果。四是在高产创建示范区及绿色、有机大米生产基地,推广应用杀虫灯和性诱剂诱杀害虫技术。(省植保植检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