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近年我市粮油作物主要病虫发生规律和实况,结合耕作制度、冬前越冬虫源基数、天气趋势等综合分析,预计2009年本市粮油作物病虫害总体发生趋势为中等偏重至大发生程度。其中水稻纵卷叶螟大发生;褐飞虱中等偏重至大发生;条纹叶枯病中等偏重发生,局部大发生;纹枯病、恶苗病中等偏重发生;白背飞虱、大螟中等发生,局部偏重发生;二化螟、麦蚜、麦类赤霉病、油菜菌核病中等发生;稻象甲、稻曲病、稻瘟病、小麦白粉病中等偏轻发生。
(一)夏熟病虫
1、麦类赤霉病。预计小麦赤霉病为中等发生,沿海地区偏重发生,大麦赤霉病为中等偏轻发生。总发生面积为80万亩。
预报依据:小麦主要品种为杨麦158、杨麦11、嘉麦一号、罗麦8号、杨麦12号和杨麦10号。大麦主要品种为花22、花30和沪16。根据2007—2008年田间定案考查,主栽的小麦品种,对赤霉病的抗性一般,同时根据天气趋势分析,今年小赤霉病感病期,也就是3月下旬至4月下旬雨日和雨量接近常年。
2、小麦白粉病。预计发生程度为中等偏轻,发生面积为40万亩。
3、麦蚜。为中等发生,局部偏重。其中大麦为中等偏轻发生,小麦为中等发生,局部偏重发生。预计发生面积为80万亩。
4、麦田灰飞虱。全市中等发生,局部中等偏重发生,预计发生面积为80万亩。
5、油菜菌核病。预计发生程度为中等,感病品种偏重发生,发生面积20.6万亩。
预报依据:目前本市主栽油菜品种为沪油15、汇油50。根据近10年来定案考查分析,汇油50较耐病,而沪油15耐病性较差,对菌核病发生较有利。如在油菜落花前后一个星期内,连续3天以上阴雨,菌核病的发生将加重一个等级。
(二)水稻病虫
1、条纹叶枯病和灰飞虱。预计灰飞虱和条纹叶枯病发生程度为中等偏重,自然发生面积约110万亩。
预报依据。灰飞虱基数:根据冬前869块田块调查表明,平均每亩越冬基数为0.63万头,其中麦苗0.14万头、稻桩0.58万头、禾本科杂草1.34万头、油菜和绿肥田均为0.54万头,亩虫量为2005年以来第四位。灰飞虱的带毒率:自2005年以来,越冬代和一代灰飞虱带毒率趋上升态势,目前带毒率仍趋高位。
2、螟虫。预计二化螟为中等发生;大螟呈上升趋势,为中等发生,局部偏重发生,三化螟零星发生。二化螟和大螟虫共发生面积约640万亩次。
预报依据。根据10个区县对冬前调查687块稻桩田,平均每亩越冬基数为1585.50头,其中二化螟817.15头、大螟768.20头,幅度0-21250头,越冬基数虽然与常年的(1990-2008年)2129.55头减少,但比2007、2008年偏高。
3、稻纵卷叶螟。预计四(2)代为偏重至大发生,五(3)代和六(4)均为大发生。总体为大发生,发生面积480万亩次。
预报依据。自1990年以来,稻纵卷叶螟每年均达中等以上发生程度,其中大发生的概率超过70%。由于2001年起入夏季节提早到5月28日,比常年的6月5日(1970-2000年)提早了8天左右,使四(2)代发生高峰期从原来的7月3日前后,提早到6月25日前后,比常年提早了7天以上。入秋时间从原来的9月21日,延迟到9月29日(1970-2000年)比常年也延长了8天。由于迁入期、为害期延长,田间积累有效虫源增多,自然发生程度加重。
4、稻褐飞虱。预计中等偏重至大生程度,发生程度将重于2007年和2008年,发生面积480万亩次。
预报依据。褐飞虱自2005年起又进入暴发期后,2005-2006年全市大暴发,2007年达大发生程度,2008年迁入量虽然较少,但自然发生程度达中等偏重程度。如气候条件有利于褐飞虱迁入,仍达大发生程度。
5、白背飞虱。白背飞的迁入量从2007年起呈平衡期,预计2009年白背飞虱为中等,局部偏重程度,发生面积160万亩。
6、纹枯病。预计发生程度为中等偏重,发生面积为160万亩。
7、稻瘟病。预计为中等偏轻程度,发生面积约25万亩。目前我市大面积推广的水稻品种,对稻瘟病抗性较强,但有一些试种田,以及经多年种植的常规品种已表现出抗性减弱。
8、稻曲病。预计发生程度中等,自然发生面积45万亩,发生程度与2008年相仿。2009年本市将继续推广对稻曲病抗病均较弱的嘉花一号、寒优湘晴、秀水128等优质品种,对稻曲病发生较为有利。
9、水稻种传病害。预计发生程度中等偏重,自然株发病率在15%左右,发生面积155万亩。
(三)2009年天气趋势
据市气候中心预报,2009 年总降水量在1000-1300毫米,接近常年的1191毫米,平均气温接近常年或略偏高;影响上海的热带气旋约2—3个,与常年相仿。2009年气候对病虫发生有利,特别是对迁飞性害虫发生比较有利。
作者:上海市农技中心植保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