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习惯及规模上看,我国氮肥企业可分为大、中、小三类。
大型氮肥企业:年产合成氨30万吨以上的企业,目前国内有大氮肥企业约27家,主要生产尿素,有尿素装置30套。
中型氮肥企业:年产合成氨8万~30万吨的企业,目前国内有中型氮肥企业约50家,生产的产品除尿素以外,还生产硝铵和氯化铵,有尿素装置约40套。
小型氮肥企业:年产合成氨8万吨以下的化肥企业,国内小氮肥企业数量在500家以上,以生产碳铵和尿素为主。
在氮肥生产中,由于其原料的不同,分为油头企业、气头企业和煤头企业,也就是分别以石油、天然气和煤炭作为原料的企业。虽然原料不同,由于都是化学原料,所以产品差别不大。目前在我国氮肥生产企业中,62%是以煤为原料的煤头企业,26%以天然气为原料的气头企业,12%以石油为原料的油头企业。
天然气是生产氮肥的优势原料,以天然气为原料生产合成氨,不仅工艺流程简单,投资省,而且能耗低。国外以天然气为原料的氮肥比重很高,达到88%,我国仅为22%。这是由于我国天然气资源主要在中西部地区,远离化肥消费市场,而东部天然气供应紧张,价格偏高,生产化肥经济性价比差。因此,我国以煤炭(主要是无烟块煤)为原料的氮肥比重约占七成。
化肥作为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受宏观政策调控影响较大,国家为保障农民增产增收,对化肥价格上升会采取一定的控制。另外,化肥企业产、销半径过大,也存在运输不经济的问题。这些都决定了氮肥企业要提高竞争能力,只能从原料(煤炭)成本、生产工艺和原料、产品的运输成本上挖掘潜力。所以,化肥企业、特别是氮肥企业之间的竞争,主要不是表现在相互之间对市场份额的争夺,而是在各自产能的提升和成本的降低等方面。
化肥行业是典型的规模经济产业,其行业特征表现为:资本密集、技术密集、生产技术装备专业化和日趋大型化。该行业存在较高的进入壁垒,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初期投资巨大。规模效益及工艺技术上的优势大小是企业能否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规模经营及高新技术的采用,将使得进入该行业的初期投资巨大;二是近年来氮肥行业原材料、能源供应日趋紧张,新进企业较难获得必需的生产资源。国家产业政策重点支持氮肥企业做大做强,力图改变产业集中度低、布局分散的格局,努力淘汰技术落后、能耗高、污染环境的小企业。这些因素都决定了氮肥行业的进入壁垒较高。
据中国氮肥工业协会统计,目前新建一套年产30万吨合成氨、52万吨尿素厂的总投资是:以煤为原料的约为42亿元,以天然气为原料的约为25亿元。因此,进入氮肥行业的主要障碍是资金投入大,对大型技术装备运用的技术要求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