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麦种植生长情况
截止10月20日,山西省小麦已下种面积1100余万亩,完成播种计划的95%以上,麦播区仍集中在山西中南部,其中运城小麦播种面积474万亩,临汾市370万亩,晋中市55万亩。全省小麦基本正常播种,播期集中在9月下旬至10月中旬,在此期间各麦区气温正常,土壤墒情适宜,对冬小麦的播种、出苗十分有利,目前各地小麦长势普遍较好,大部田生育期在3—4叶期,播种迟的田块刚出苗为1叶期。
二、小麦播期防治工作开展情况
在小麦播种的关键时期,全省各级农业植保部门认真贯彻全国小麦病虫防治技术座谈会议精神,采取了积极、有效的防控措施,以压低麦田病虫基数,为来年防控奠定基础。省植保站于9月18日印发了《2008年山西省小麦播种及秋苗期病虫防治意见》、9月22日召开了全省秋播小麦病虫防治工作会议,安排部署了播期小麦药剂拌种和秋苗期病虫防治工作。运城、临汾等小麦主产区针对小麦腥黑穗病的防控,要求种子企业必须种子包衣,农户播种时必须拌种防治,并派植保技术人员深入乡、村,宣传、指导种子处理、土壤处理及其它防治工作的开展。据统计,全省拌种面积达到700万亩以上,其中以辛硫磷、甲基异柳磷拌种防治地下害虫、吸浆虫550万亩,粉锈宁、禾果利、立克秀等预防条锈病、黑穗病、全蚀病拌种面积150万亩。全省麦田土壤处理面积150万亩,其中用甲拌磷、辛硫磷颗粒剂防治地下害虫、吸浆虫100万亩,用甲基托布津预防全蚀病30万亩。
三、当前麦田病虫发生情况
近期调查,山西省南部麦区冬前地下害虫及麦田白粉病发生严重,是近年发生最重的一年。
1、地下害虫 总体为中等,局部地区偏重发生,全省发生220万亩,主要发生在运城、临汾麦区,其中运城市发生面积约140万亩,占该市播种面积的 29.5 %,严重发生面积近30万亩。重点发生区域为:闻喜(28万亩)、新绛(25万亩)、夏县(16万亩)、临猗(14万亩),稷山(10万亩)。田间虫口密度:一般地块1-3头/m2,较为严重的为7-8头/m2,死苗率为一般为3-6%。闻喜的阳隅、陈村、礼元等乡(镇)严重田块达7-10%,虫口密度高达20头/m2左右,个别田块缺苗断垄严重或大片死亡,毁种面积2000亩以上。造成部分地块严重发生的原因,一是虫源基数高。经过多年的虫源积累,运城麦区地下害虫基数明显高于常年。万荣县9月初调查,回茬田亩含虫5749.54头,较历年偏高2921.46头。二是种植方式有利。我省南部地区习惯于小麦、玉米连作,或小麦与果树间作,这样的种植方式为地下害虫的种群繁衍创造了有利条件。三是耕作习惯和制度有利。不耕翻或仅浅耙即下种的播种习惯,以及秸杆还田技术的推广对地下害虫的发生及越冬存活非常有利。据了解近年运城市80%以上的土壤很少深翻,下茬一般直接播种秋作物,播种小麦也仅仅浅耙后即播种, 这种耕种习惯基本对地下害虫无任何杀伤作用,同时对其滋生提供了稳定的生态环境。另外,今年夏季干旱少雨,田间麦茬秸杆未得到充分腐熟,促使金龟子在麦田产卵量及蛴螬的成活率大大提高,也是重发原因。四是防治不到位。虽每年各级植保站都做出准确预报、提出具体防治方案,但仍有农民不予理睬,习惯于白籽下种,或虽进行了拌种,但拌种药剂选择和拌种方法不到位,导致麦田地下害虫,主要是蛴螬严重发生。
2、小麦白粉病 总体重于常年,局部地块偏重发生。主要发生在运城市闻喜、夏县、芮城、平陆等个别县播前未拌种、播期早、播种量大、地势低洼的麦田,全省发生面积45万亩。其中运城市夏县瑶峰镇1000余亩麦田发病严重,10月15日调查,严重地块病株率高达80-90%,病叶率达20-30%,表现为下部1-2也变黄,布满灰白色霉斑。
针对部分麦区地下害虫、白粉病发生严重的形式,省植保站10月9日-20日,派出工作组赴重发区调查病虫发生情况、同时督导有关县区开展防治工作。运城市市植保站于10月13日紧急安排各县(石、区)植保站进行了普查,对因地下害虫危害造成缺苗断垄严重或大片死亡的田块,及时上报有关部门或领导,并制定技术方案,指导群众药剂拌种后进行补种;对小麦白粉病发生较重的田块,立即组织群众进行药剂防治,确保小麦苗全苗壮。
来源:山西省植保站